我看历史背面的赵括
战国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活埋。
赵括刚一上任,就接受了赵王给他大量封赏,田地,珠宝,美女……他把这些都带回了家,在母面前说,我父亲赵奢也没有受过这么多的赏赐吧,我是不是比我父亲强?“赵王重我甚于父”。
赵母没说什么,而是急赶王宫,对赵王说:我夫得到大王的赏赐,从来不带回府,而是悉数把大王的赏再赏给那些征战的勇士。所以,士兵只要有他在,从来不惜性命为其而战,才取得了许多艰难的胜利。今天,国家正处于危亡时刻,为国尽死而战的是大王的将士们,大王却把赏尽数给了孺子,而赵括没有象其父抚慰战斗的勇士,却把这些东西都带回了家,其丝毫没有其父的遗风。他如果带兵,给赵国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我劝赵王收回成命。否则请大王罪只及括,不涉全家。
赵王说,赵括兵法烂熟于胸,谈兵布阵早有良策。群臣赞其胜于其父,你怎么说他不行呢?难道自己的孩子强过他的父亲,母亲不高兴吗?好,如果赵括败了,寡人决不怪你。
一场战役下来,40万赵军被活埋,赵国再也无力抗秦。
后人说,这只是纸上谈兵的悲剧。其实纸上谈兵只是其中的一点,没有注意到,战前的心态有多么重要。如果赵括用积极的心态,不自以为是,不自私自利,积极研究,参考,理智清醒,这个悲剧本可避免。
战争胜利的决定条件是态度,是上与下同心,是进退有度,一句话,是智慧取胜而不是书本。如果想到这一点,条件再差,这个仗还有法打。没有打,仗已经输了,就是输在对战争的观念上、态度上。看来,熟读兵书的赵括,远没有熟读好,因为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战争胜利的条件是什么?决定战争走向的原因究竟在哪?此非战之力。
我觉得,学院的示范性院校建设现在也是一场战役,决定胜利的条件不是士兵,不是物质条件,不是战术技法,而是上与下同心。让士兵可为之生,可为之死。如果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我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如何达到这决定胜利的第一步。
建设示范性职业学院这目标现在就摆在我们面前。当胜利在引导我们,我们也有欲望把伟大的光辉——一个开拓者的荣誉,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前,那样,战斗才开始。
精美的设计,需要恢宏背景,那就是决胜的意志、勇气,敢于抛却浮华、利益的心态。可为之生死的信念。没有第二条路。这可以谓之破釜沉舟。
从埃及归来,拿破仑对他那些要征服欧洲的将士们说:5千年的金字塔在俯视尔等。
我们是在为大庆职业的兴亡而战,是为一个民族的复兴而战,历史在检视我们每一个的一言一行。我们有一点儿利益上的牺牲是不是值得?失去利益得到尊敬,失去浮华得到人心应该不应该?成为改变历史的人是不是最大的人生价值?这是境界,是道路,也是心态,更是人生的智慧。
我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再怎么也比赵括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