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提高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中国经济明年无法实现7%-8%的增长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汪涛】近期公众讨论的焦点和媒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是否足以提振经济增长,除与实际增加的支出规模相关,还取决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些刺激措施能否促使民间部门增加支出、能否助其恢复信心。
当务之急是增加银行放贷
当前,出口需求转弱,企业盈利下滑,收入增长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
提高杠杆化程度,以维持经济增长。要知道,留存收益增加是企业减少从银行借贷、从总体上降低杠杆水平的关键因素。季度数据显示,8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已经
大幅减速,我们预计,明年整体利润将下滑。
在一个金融、企业及家庭部门纷纷大规模去杠杆化的环境中(比如美国),仅通过提高几个百分点的政府
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能抵消去杠杆化的影响,是难以想像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经济放缓的国家,中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
没有攀升,因而不需要去杠杆化。
过去四年间(2004年-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伴随着储蓄增长,以及经济中债务水平的下降(即“
去杠杆化”)。从国家来看,这几年间,贸易顺差及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增加,导致外汇储备翻了一番多;更重要的是,从国内经济的角度看,虽然投资在强劲增长,
但其对银行贷款及政府支出(公共债务)的依赖度有所降低,转而更多地依赖企业留存收益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政府也削减了债务,弱化了其在为投资提供资金
方面的角色,从而降低了杠杆比例。
与以往的情形不同,当前,政府通过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发行更多国债来为新增的支出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致力于提高经济的杠杆化程度;但是,政府支出的规模相对较小,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20%,且政府投资支出占总投资的比重仅略高于10%。
这样,为弥补企业利润下滑导致的融资下降,提高企业部门的杠杆比率,尤其是增加银行贷款,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银行信贷规模相当于GDP的110%还要多,且占整个投资资金来源的近40%。此外还需增加债券融资,但其作用要小得多。
在全球去杠杆化的趋势下,中国能否提高经济中的杠杆比例?尤其是,中国的银行是否会增加放贷呢?
实现再杠杆化的条件
如果措施得当的话,中国能够实现再杠杆化。
虽然在2006年-2007年间,股市曾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希望,但预计其不会在明年的新增融资中发挥太大作用;尽管公司债市场的影响在未来有望增强,但其目前的规模仍非常小。因而,最终,再杠杆化的问题就取决于增加银行贷款,这在中国仍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
目前,有一些因素支持银行增加放贷。在任何一个国家,银行往往都是顺周期性的,在企业利润下滑、违约风险升高时会更加谨慎。虽然我们认为,中国的银行当然会谨慎行事,但也有一些因素会促使其增加放贷:
其一,充裕的流动性。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贷存比在65%左右,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比例甚至更低。在外汇储备飞速增长时(流动性产生的主要来源),中国通过
贷款额度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贷款增长,导致了近年来贷存比的下降。虽然目前全球正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的居民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在股市和楼市重挫
的情况下,部分逆转了此前向股市和楼市的分流趋势。而企业部门也有大量的银行存款。
其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中国的大多数大型国有银行都在几
年前实施了重组,遗留的不良贷款被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政府及战略投资者向其注入新的资本,同时,现代的管理结构也得以建立。目前,平均不良贷款率较
低,即便在经济不景气时不良贷款率预计会上升,我们也不认为这将危及银行的放贷能力。
本轮衰退开始时,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也比较良好。如上所述,过去四年,企业部门的利润增长达到创记录水准,工业企业利润年增幅高达38%,企业的负债比下降。
其三,增加放贷符合银行的利益。由于存在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银行能保证享有一定息差(活期存款利率目前平均为0.4%,加权平均储蓄存款利率
为2%,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5.6%)。直到最近,商业银行一直受限于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无法更好利用资金。经验说明,在信贷管制放松时,银行
往往会增加放贷,从而得以从利息收益中赚得利润。这种情况有望再度发生,尤其是在央行不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情况下。
此外,如果银行不增加贷款,那么,一旦经济出现更大幅度的放缓,则可能会影响银行现有贷款的质量,短期内将导致不良贷款问题恶化。
其四,适当的政策将有所帮助。取消信贷额度是允许银行增加放贷必需的第一步。央行近期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提供了帮助。对具体行业的贷款限制(如房
地产行业)也正在逐步放松。财政刺激有助于重振投资者信心,也有助于筹集到相配套的银行贷款、满足重要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重复过
去的手段。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财政刺激政策中,中国将财政支出与配套的银行贷款相结合,并取得了成功。
其五,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重点在于再
杠杆化。不出意料,国务院于12月3日宣布了一系列主要针对金融业的重要措施。我们认为,这是“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部分。如果说,第一套经济刺激
计划的主题是“投资与建设”,那么,第二套的主题就是“再杠杆化”。新措施涉及了刺激银行贷款及其他渠道的融资(如保险基金)以保增长的具体办法。
其具体措施包括,确保银行系统流动性充裕;以政府资源建立并完善各种贷款担保机制,分担银行信贷风险并鼓励对中小企业放贷;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范围,鼓励消费贷款、农村金融,规范私营企业融资,等等。
认清提高贷款依赖度利弊
在通过数年努力减轻了中国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后,政府有待于作出一个
艰难但必要的决定:再度提高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这是一个艰难的政策选择,因为这样做并非全无拖垮银行的风险,而此前银行已然经历了代价高昂的重组。
在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盈利下滑的情况下鼓励银行增加放贷,上升的违约风险恐将导致最终的不良贷款增加。最后,这个损失可能还得由政府来埋单,而这并非政府
想看到的。
但是,如果在实施财政刺激后,不进行再杠杆化,投资将有可能下降,经济形势可能更糟,恐怕难以避免出现硬着陆。这样一来,企业部门
的健康将受影响,失业率将上升,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总之,我们认为,如不提高杠杆程度,中国2009年将无法实现7%-8%的
GDP增长。
银行的流动性的确非常充裕,而且银行、企业及家庭部门的负债较低。在这些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政府旨在提高经济杠杆比率的政策措
施能够确保再杠杆化的展开。但是,未来一年,在全球仍处于去杠杆化趋势中的情况下,中国能否提高杠杆比率仍是一个关键的不确定因素。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月度
新增贷款数据,应予以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