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到6.8%再到8%的GDP


今天上午,第一次通过CCTV2看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经济数据公布及新闻发布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三个数据:9%、6.8%、8%。

9%是2008年全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6.8%是08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8%则是2009年的目标。

仅仅只看9%的数据,再加上不久前修正GDP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足够让我们仍旧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领先者。但是再加上6.8%,也足够让我们感觉到中国正在受到经济危机的侵袭,甚至真的才刚刚开始。

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投资和出口,这种模式正在被实践证明是有结构性不妥的。

从投资来看,我们国家的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等,粗放型的投资仍旧方广泛地存在。记得早在我中学阶段政治课上,就在提从粗放型投资向集约型转轨,而现在回头看,我们显然还是做得不够的。这轮危机一开始,国家就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如果真的有机会看到这4万亿流向的话,我想我们还是会失望的。

从出口来看,贸易顺差又怎么样?出口的产品多是中国制造,带有创造色彩、设计色彩、品牌色彩的产品或服务终归是少很多的,从出口的品质来看,我们并不足以骄傲和自豪。虽说出口曾经让广东沿海、江浙一带的无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更多的人致富,但也受制太多。这不?正在继续恶化的外需,影响着太多的企业,让一批批企业倒闭、让一批批农民工无奈返回家乡。

这时候经济三驾马车的另外一个:内需就被提高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成都直接发放购买券也好,对于房价、存贷款利率的不断调整也好,或者3G发放牌照、家电产品下乡等等,到处都涌现着扩大和促进内需的气象。庞大的人口、对于生活状态的急需升级心理都足以让内需在让中国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8%的经济目标。尽管各级政府都有信心表示实现目标,但对于我而言,还是持有保留意见的。毕竟在各大经济体都处于快速下跌、甚至负增长状态的时候,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经济圈的中国难以置身事外。再说,即便达到数字上的目标,有一个问题,我们更加无法回避:那就是国富与民富的关系问题。

国家达到了8%的GDP增长,人民的个人收入能达到这个比例吗?或者说人们能够从直接生活的感官上、体验到8%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吗?还在恶化的就业形势、如何走向的房地产市场……等直接关系人们生活的问题还没有明朗,我想8%的意义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