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穆勒传略(编译)


  赫塔·穆勒传略

 

       赫塔·穆勒获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网络掀起赫塔·穆勒信息风暴。从诺贝尔官方网站上看到的信息,以及从其他渠道的信息,都很简略。 网址为  www.dickinson.edu/glossen/heft1/hertabio.html

刊载1997年Beverley Driver Eddy撰写的赫塔·穆勒小传,比较详细。

   以下是鄙人的勉强编译,因为没有看到穆勒的作品原貌,所以这个编译错误一定很多。

 

 

    赫塔·穆勒是一位高产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他的作品描述了由于罗马尼亚独裁统治和毫无根据的政治流放而带来的人的毁灭

    她出生于罗马尼亚讲德语的班纳特地区的尼茨基波尔夫村。青年离家到省城的蒂米什索瓦大学学习德国和罗马尼亚文学。这时她参加了伯纳特行动小组(Aktionsgruppe Bana),这是怀抱理想主义的罗马尼亚-德语作家为寻求在齐奥塞斯库独裁统治下自由写作而结成的团体。毕业之后,穆勒成了一个机械制造厂的职业翻译,一直工作到拒绝与秘密警察合作为止。

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收在小说集《洼地》中,这些小说很难使检察机关满意。一直到1982年彻底删改版之前,不得出版。

《Niederungen,洼地》的删节本于1982在布加勒斯特出版,之后,出版《Drückender Tango ("Oppressive Tango")压抑的探戈》。在第二部书中,穆勒描绘了乡村生活伪善,描绘了不肯墨守成规(不遵国教的教徒)的人所感到的残酷的压抑。

她描绘了德国少数人(?)(或者可以理解为“对罗马尼亚的德语少数民族”?)狂热的法西斯思想方式的偏狭和腐朽。毫不奇怪,她尖锐地批评了对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国村庄生活田园诗般景象的破坏。穆勒没有经过删节的作品《洼地》偷运到西方,由Rotbuch Verlag出版,立即得到赞扬。

这一行为公然违背了罗马尼亚专制政权,她的书在罗马尼亚被禁止出版。但是她依然不停的创作,致使她在罗马尼亚的处境越来越不可以忍受。1987年她与丈夫理查德·瓦格纳移居西方,一直生活在柏林。

赫塔·穆勒的作品反映了她所一贯坚持的“自己历史学”的创作方向。

《 Der Mensch ist ein großer Fasan auf der Welt (1986)》(英语译本出版时翻译为《护照》)历数了一个罗马尼亚的德语少数民族农民家庭为了得到离开这个国家的护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她的早期小说一样,这部作品暴露了乡村行政官员野蛮和腐败,从邮政局长,到牧师不停向那些请求离开这个国家的人索要财物,甚至提出性交易。

与此类似的作品集《Barfüßiger Februar (1987)》(赤脚的二月),是穆勒等待获批前往西方的那些日子里写作的作品。

Reisende auf einem Bein (1989)》(一条腿的旅行)描述定居西方的艰难以及由于政治流放这个瘟疫所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穆勒在随笔集《Eine warme Kartoffel ist ein warmes Bett (1992)》表达了在政治问题上的观点,比如,当女性不情愿生育的时候,便对之提出的类似“家园”这样的命令性词语。

第二本随笔集是穆勒在帕德博恩大学的一系列讲演。它是理解穆勒作品中诗的意象如此紧张和冲突状态的必不可少的钥匙。这一卷书,还包含了一组形象和文本组合的拼贴画。

   穆勒在1993以《Der Wächter nimmt seinen Kamm. Vom Weggehen und Ausscheren in 1993;》为名出版了94幅拼贴画,尽管诗的意象在这里有一种非常单一的集中表现,同时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些网状线条的展开,它的思想是统一的,完整的。
    1992年小说《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äger (1992)》是对亨利·米尔柯里电影剧本《Der Fuchs der Jäger》的彻底的改编,其主要角色是一个被罗马尼亚秘密警察高的疲惫不堪的教师。穆勒以这种转换成喻法,描述了在国家控制下,由于恐怖而造成的自我的分裂。

    穆勒的小说《Herztier (1994)》是她对罗马尼亚独裁国家生活的色彩浓郁的画卷。

    她的《Hunger und Seide (1995)》(《饥饿和丝绸》)收录自己的随笔,主要是对尼茨基波尔夫和蒂米什索拉那些不肯墨守成规的人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回忆。

穆勒的作品以纯净为特征,诗意的语言、转喻换喻的重复和演化满布在她的文本之中。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重主题,却因她的美丽行文,因她隐藏在某一个形象中的幽默闪光而得到舒缓。在穆勒的语言和行为中不断表现出对教会和政府的教条的独立意志。

    她是一个非常直率的批评家,对东德的一些同意和秘密警察合作的作家有过直率的批评。近来她与   分离。坚决的抗议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离。

她(1995年以前)得过十二种文学奖。其中包括Marieluise-Fleißer Prize (1990), the Kranichsteiner Literary Prize (1991), the Kleist Prize (1994), and the European Literary Prize "Aristeion" (1995). 等等。

 

这个传记写作时间是1997年,没有提到的赫塔·穆勒作品还有:

  • Wie Wahrnehmung sich erfindet ("How Perception Invents Itself"), Paderborn 1990
  • 《怎样才能感知自身的编造》
  • 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 ("The Devil is Sitting in the Mirror"), Berlin 1991
  • 《魔鬼就事坐在镜子里的那个人》柏林 1991
  • 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äger ("Even Back Then, the Fox Was the Hunter), Reinbek by Hamburg 1992
  • 《当狐狸成为猎人的时候》 哈姆别尔格1992
  • Eine warme Kartoffel ist ein warmes Bett ("A Warm Potato Is a Warm Bed), Hamburg 1992
  • 《温暖的土豆是温暖的床》  汉姆别尔格 1992
  • Der Wächter nimmt seinen Kamm ("The Guard Takes His Comb"), Reinbek by Hamburg 1993
  • 《当心他的梳子》
  • Angekommen wie nicht da ("Arrived As If Not There"), Lichtenfels 1994
  • 《发生的假如不是那一个》里茨坦福尔 1994
  • Herztier, Reinbek bei Hamburg 1994. Published in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ichae Hofmannas The Land of Green Plums, Metropolitan Books/Henry Holt & Company, New York, 1996[
  • 英译《绿李树的田园》
  • Hunger und Seide ("Hunger and Silk"), essays, Reinbek by Hamburg 1995
  • 《饥饿和丝绸》汉姆别尔格1995
  • In der Falle ("In a Trap"), Göttingen 1996
  • 《中圈套》  1996 
  • Heute wär ich mir lieber nicht begegnet, Reinbek by Hamburg 1997. Published in English as The Appointment, Metropolitan Books/Picador, New York/London 2001
  • 英译《约会》汉姆别尔格1997
  • Der fremde Blick oder das Leben ist ein Furz in der Laterne ("The Foreign View, or Life Is a Fart in a Lantern"), Göttingen 1999
  • 《外观的景色,或人生只是灯下的一个屁》
  • Im Haarknoten wohnt eine Dame ("A Lady Lives in the Hair Knot"), poetry, Reinbek by Hamburg 2000
  • 《发结缠绕的女士生命》汉姆别尔格 2000
  • Heimat ist das, was gesprochen wird ("Home Is What Is Spoken There"), Blieskastel 2001
  • 《家是什么,是口语里的那个》
  • A good person is worth as much as a piece of bread, foreword published in Kent Klich's Children of Ceausescu by Journal 2001 and Umbrage Editions 2001. Published in
  • 《好人的价值很大程度是面包拼成的》
  • Swedish as En god människa är lika mycket värd som ett stycke bröd in Kent Klich's Ceausescus barn by Journal 2001
  •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The King Bows and Kills), essays, Munich (and elsewhere) 2003
  • 这是王者的躬和杀
  • 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 ("The Pale Gentlemen with their Espresso Cups"), Munich (and elsewhere) 2005
  • 苍白的先生和浓咖啡杯
  • Atemschaukel, Munich 2009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