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


最近上海本地一档节目里,某主持人以一种拐弯抹脚地方式“骂”了一回一个非上海人听众,节目录音可点击这里

这件事引起了网络上的一股小小热议,今日老师看来十分气愤,写了篇博文来批判这个主持人以及这种歧视外地人的现象。在我看来,却大可不必。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广播媒体的一种独特性。很多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是张口就骂人的,别说这种拐弯抹角式的,粗口都不奇怪。只是有一条,如果你要指名道姓骂某人的话,得先掂量掂量自己骂出来的话是否有据可查,不然很容易吃上诽谤官司——当然,这一切没有发生在我们这个把媒介当喉舌不当公器的国度。

回到我们这个现实来,主持人这么“骂”一个听众,妥否?

不妥,但是,没什么大不妥。

我身为一个上海人,不晓得多少回被人当面也好,网上也好,说过这样的话:你实在不像个上海人。

言者大概当个赞美,听者未必觉着愉快。不过,时间长了,我也就不在乎了。关键问题在于:我魏武挥不需要“上海人”或者“不像个上海人”这种标签。踩着我影子我是不会跳起来的,踩着我脚后跟我就要大呼小叫了:实在是因为脚后跟相比较于影子而言,和我关系密切得多。

我有时候实在觉着,很多非上海人对“外地人”这三个字很敏感的原因并不在上海人身上,而在他们自己身上。事实上,地域歧视哪里都有,我走过的地方不算多,但我绝对相信,任何一个地方,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心态,不会是一样的:要么是仰视,要么就是歧视。

前一阵子见到个大学老同学,说起当年我在校园里,他们那帮北京人很想揍我一顿。道理显得有些搞笑:我外表看来实在太拽。其实,我对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敌视,心知肚明得很。

不过,这两年,的确,上海已经开始没落,这种没落一方面是经济上不再是共和国的长子(当年可是顶了全国赋税六分之一的),另外一方面,文化也在消退。我看到报道说,出动了居委会干部们劝说不要穿着睡衣出门,就知道上海文化,开始不那么自信了。

我个人反对穿着睡衣出门,这是我个人认为不够文明的表现;但我同样对出动地方政府力量反对穿着睡衣出门深表不以为然,这是一个地方对地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我在香港求学一年,很多香港人不会说普通话——会说也是因为工作需要,赚钱需要——而且对不会说粤语的人眼神里总有股不待见的味道。在香港坐小巴,那个车没人叫停是不会停下的,于是我很快就学会了到今天为止也是屈指可数的一句广东话:唔该,有落。但我有一次坐小巴,清晰地听到一句响亮的国语:对不起,我要下车。我没有注意到车里的香港人是何种眼神,但我刹那间从心中升了对那位女士的敬佩:人,自重来自自信。

顺便说一句,满口广东话的司机看来也是听懂了的,乖乖地停了车。

那位听众的前半句没什么,两个主持人叽里咕噜地大讲上海话,ta自然有权表示不满。但后半句就有问题,不喜欢上海人这种话当然会刺激人神经。反过来,主持人心胸也显得有些狭隘,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夹枪带棒地请人滚蛋,优雅中还是缺少格局——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妥,但无大不妥的原因。

UPDATE:忽然就想起来一个很不愉快的对话。一个CEO在办公室里和我针锋相对地但又彼此语速缓慢地交谈了十来分钟。说着说着,他冒出来一句“哈,你们上海人”,我感受到了一种很不屑的语气。想想他在上海试图做大他的事业,又在资金紧张的时候问上海人借了钱,又颇有几个不错的上海朋友和上海部下,看来这种敌意是根深蒂固的:在心情不爽的时候很容易流露出来。考虑到也的确创业艰难,世道不易,我把心中的一句话给深深吞了下去:哈,你们河南人。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买玩具 上Toy61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 无有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