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雾里看花,甭轻言热门


——今年高校新增专业分布情况解读及建言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新年度高校专业审批结果。2009年,全国730余所高校共计新设普通本科专业1662个,其中,有10多个专业,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艺术设计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网络工程、日语、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应用化学、对外汉语与动画等,至少有20多所高校同时新增,故被媒体称为“十大热门专业”。对此信息,我以为应该作全面客观分析和甄别,否则会对高考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首先,要弄清楚“高校新增专业”是怎么回事儿。每个学年,各有关部门(学校)都要提前提出新年度增设或调整专业的申请,教育部在收悉这些请示后,根据国家行政审批项目许可等有关法律要求,各部门有关政策规定,并在征求专家委员会评议意见和其他行业主管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并下发新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本次公布的高校新设置或调整1662个本科专业和6个医学类专科专业,不同意设置或调整412个本科专业和14个医学类专科专业,需评估合格后方可安排招生的有4个医学类专科专业,同意撤销了有关高校已设的11个专业。可以看出,这种专业增减和调整所考虑的因素复杂多元,新增专业出现较为集中的分布状况有很多耦合随机因素,不能笼统用“热门”来描述。

所谓“新增专业”,并不是说这些专业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是“全新”的,事实上,在年度专业审批名单中,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有高校早已开过的“老专业”,所谓“新增”仅仅是针对申报并获准招生的那个高校来说的,即这些专业只是在该申报获批院校是新设置而首次获得招生权。一般来说,各高校申报年度专业设置和调整计划,是在综合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然,看好其未来就业前景而增设专业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情形之一。

10个出现频度最高的增设专业中,有四个是理工科专业,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应用化学,其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排在首位,全国共有39所高校新增设。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基本符合大数分布律,与理工科类院校和专业总体分布基本一致,也与这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前景好紧密相关,它们要么是职场上的“常热”专业,要么是未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领域“看好”的专业。众所周知,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高科技朝阳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等新兴通信业,以及网络游戏等文化科技产业,其发展速度迅猛,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支持性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几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等领域,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总之,从数字化信息产业未来迅猛的发展前景来看,高端的机械、电气和数控技术人才,微电子产业、光电产业人才,高端软件和网络工程师,以及动漫、艺术设计与财务管理等相关复合型人才,将会是未来职场宠儿。

在其他几个较集中的新增专业中,其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专业,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直是各高校积极应对日益“市场化”了的社会需求,而进行“适应性调整”的一种“自然选择”。而有些专业如日语,则是因为“相对稀少”而增设。日语属于英语“大语种”之外最大的“小语种”,近年来,小语种人才因为相对稀缺,加之其就业定位具有特殊性,在其他专业学生投靠大机关、投奔大企业而苦于无门可进的情况下,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弄堂”,不仅有外交部、商务部这些国家部委,还有很多著名跨国公司供他们选择(有公司甚至开出年薪30万的价码),即使进不了大机关或外企,做个陪同翻译或导游也收入颇丰。可见,日语等小语种升温是自然的事,但报考小语种录取几率低,须高分、超能、有兴趣才有成功机会。至于学前教育、对外汉语等专业增设院校较多,可能与近年来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强化教师教育工作的政策导向,家长们应试竞争心态被“急切而超前”拉动,以及中国崛起强势而引发对外汉语需求热等情况,有很大关系。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高校新增专业分布存在很多随机影响因素。应该上什么专业不上什么专业,各个高校有自己的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结果可能因为碰巧大家都“看好”而“扎堆”,也可能是因为基于原有高校及专业设置格局的“存量增长”因素,而“自然”导致大家碰到一起而“撞车”;就教育部官员或相关专家方面来说,该批什么专业不该批什么专业,其“理性”也是有限的,他们也只能根据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如该校办学条件等)来做“有限选择”;最后,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大家或多或少都是有些“盲目”的。如果高校办学及其专业设置完全是一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大家自主选择、互动竞争的结果,各种偶然因素相互抵消,最后很可能趋向一种“均衡”态势,表现出一定的大数规律性。可惜我们现行的高校体制不是这样。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在很多“自以为是”的行政行为干预下,最后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尴尬结果。在大一统、一刀切、千校一面的高校格局下,专业设置集中、趋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也注定很难找出什么“有道理”的规律来。

事实上,如果将历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增专业目录拿来对照察看,特别是分地区来比较,确实很难找出一个有显著规律性的分布或变动趋势。例如,今年,北大、外交学院、北航、北科大、北林大、北语等20所在京高校及首师大科德学院和北邮世纪学院两所独立学院,获准新增本科专业38个。其中,北航成为今年新增本科专业最多的在京高校,新增核物理、信息安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四个专业;在新增专业中,数字媒体、表演等专业最集中,北京联合大学的社会工作、文秘教育两个专业被撤消。如果对照全国分布,谁也看不出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因此,上面我们对今年10大集中增设专业的“原因”,在许多大程度上也是事后“分析”出来,有多大“客观、科学性”实在很难说,仅供参考,千万别当真。

何况,要知道,多与少、热与冷完全是相对的。社会需求量大,大学设置的相应专业就多,学生报考的就自然少不了,于是就“热”起来了;但是,如果“热”过了头(尤其是在国人趋同凑热闹偏好很盛的情况下,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大大超过了社会可容纳的就业空间,于是,原本“热门”专业到毕业找工作时自然变“冷”;相反,原本“冷门”专业因相对(社会需求,虽然很小)更为稀缺,到毕业找工作时反会变“热”。这种“热冷辩证法”也已被近年来有关调查数据所验证。

例如,麦可思一项针对全国44.5万名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等热门专业竟然占到9个;本科最热门10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高达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毕业时工作落实率仅为61%;同样,在高职/专科专业中,失业人数最多10个专业中,有8个是热门专业。另据200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的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工科冷门专业就业率连续四年均在95%以上,采矿、车辆工程等专业就业率也连续四年在90%以上;相反,一些热门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专业等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一直在85%左右徘徊。

另外,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变化快速莫测,而高校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稳定和滞后性,二者不可能完全合拍、一一对应。应该承认,虽然教育体制改革滞后,高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及市场化发展大环境存在严重不适应,但应该看到,大学教育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高校专业设置即使“想”与社会就业需求相适应,也存在一个长期稳定性、相对滞后性的问题,大学不可能每年都亦步亦趋地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来大规模改变其专业设置。其实,大学教育相对大程度上是一种高层次、通识性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拓宽口径、淡化专业,“以不变应万变”,应该是其适应社会变化的“完全之策”。

因此,在报考和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特别提醒用心都很“可怜”的家长们:不必太看重某某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也不应该极端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地去试图预测未来,去较真地“觉得”哪个专业“钱途”远大,就“自以为是”地强迫孩子选择自己“看好”的专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处着眼,以虚统实”,首先做好基本的方向性定位,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以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准,同时兼顾社会就业需求,以文史、理工、财经等一级大学科口径为基本方向,引导年轻一代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去积极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不懈追求多元化成功。

关于家长不顾孩子兴趣越俎代庖选专业的情况,我在上个学期末参加学校自主招生面试时,有真切的感触。在面试自述时,十有八九的考生都表现出对所选专业很“迷茫”。这是因为高考应试压力大,孩子们根本“顾不上”或“懒得”关心报考什么专业,大多数考生采取“无所谓”、“上了大学再说”的态度;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长“自以为是”的压力下,大多数考生对于专业选择没有任何“自主权”。例如,今年我们自主考生报考时,金融、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出现“扎堆”现象,基本上是由于家长凭借自己功利主义的经验感觉强制选择的,由于无法调剂专业的操作规则限制,导致很多优秀考生“莫名其妙”落选,结果学生与学校双受损。有一个考生,在自述中用了相当多的时间,情真意切、甚至有些“忘我”地向我们谈论她自己如何如何对文史感兴趣,而且发表的见解也显得很“专业”,我于是接过话茬道:“听你介绍,我猜出你报考的是什么专业了!”那孩子马上情绪低落地感叹道:“对不起,我报考的是金融专业,是我妈妈强迫我报考的,她说这样将来可以赚大钱……。”

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值得我们家长们反思。更为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在决定孩子前途命运的专业选择时,基本上没有正面了解专业的真实情况,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或望文生义或经验主义地“乱点鸳鸯谱”。例如,看到“经济学”专业,就想当然地觉得它与“经济”(财富、挣钱)有关;看到“金融”专业自然想到银行、证券公司等“有钱”的地方,离这些地方近自然将来就近水楼台易挣钱;看到“工商管理”专业,就想到大企业CEO、经理人等“白骨精”的风光;遇到有“国际”字样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理论上主要是讲“自由贸易好”的道理,而真正的“贸易实务”又无法在课堂上讲清楚,很多高校老师自己也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作底子去教会学生什么“实务操作技能”,只能泛泛灌输点一般常识性的东西,将来就业最大的资本可能还是靠“英语好”混点饭吃,如此,其他专业特别是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英文好”也是一样,而且可能更有优势。其他专业特别是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英文好”也是一样,而且可能更有优势。由此看来,这些越俎代庖包办孩子选专业的家长,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用心可怜”但确实有些“不负责任”,他们对孩子上大学往往抱着过高期望,抱着错位扭曲的期望,结果用好心、苦心乃至实实在在的金钱投资,换来的是失望、无奈的回报,甚至彻底断送了孩子的锦绣前程。

总之,高校新增专业影响因素复杂,不可以想当然地“隔雾看花”,笼统以“热门”或“冷门”来定义。家长和考生要理性、冷静地面对高考专业选择,家长要还权于孩子,让孩子去自主地走自己的人生路。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以前没敢放手、没能放手,那么,现在孩子要上大学了,是该放手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请放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