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今年5月,任职于广东省某学校的陈利华将按期退休。但目前,她正在为是否应该申请提前退休的问题坐卧不宁。

    去年12月28日早上刚一上班,一位同事便告诉她,2009年广东省所有事业单位可能要实行养老金改革。

  这让陈利华紧张了起来。如果正常退休,以她30多年的工龄计算,退休后每月大致可以拿到1300元的退休金,但如果按养老金计算,则退休金将被大幅度减少。

  她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在去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就已正式下发,5个试点省市是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称,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今年正式启动此项改革。他表示,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制度能够衔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

  尹成基同时称,对于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收入差距比较大的问题,方案会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媒 体 视 点

  养老金改革,公务员不应排除在外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为了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制度能够衔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但是,这个方案引起了不少质疑,原因在于改革并不够彻底和公正。

      可以看到,中国养老金制度长期以来实行的有失公平的双轨制现在有了改革的闪电、雷声和劲风,只缺少雨点了。其中,改革阻力的大小与实现改革的途径是否适宜和可行是至关重要的。正是意识到养老金改革的巨大阻力,今年试行的改革只涉及事业单位,而把政府机关公务员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显然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同时也似乎是在汲取过去的教训。

      正如相关专家分析的那样,现在的最大阻力反而不是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员,而是来自公务员。由于决策出自这个阶层,最大的利益也是广布这个阶层,因此,如果把公务员也纳入到养老金改革的进程中,而不是留下一个观望和徘徊的尾巴,就会既有效消除事业单位人员的阻力,也能起到带头作用。

      全面改革养老金制度,需要有比较合理和易行的方法,从而让过去的旧制度与现在的新制度比较平稳地衔接。一个可以借鉴的制度是,新人用新方法,旧人用旧方法。例如,美国于1984开始把双轨制并入单轨制。所以,养老金改革,与其徘徊观望不如全面改革。



  网 友 评 论

  养老金改革不宜以财政减负为目的

      据报道,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目前已远远超过千亿元,可见政府财政负担的确不轻。然而,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是为了社会公平。

      国家的富强并不在于国家财力多么充盈,而恰恰决定于老百姓的经济和收入水平,“藏富于民”早已是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既然如此,为何一提到抹平企业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就非要以降低事业单位养老费的方式,而不以提升企业养老金的途径来求解呢?况且,既然财政不堪重负了,为何作为财政供养人的公务员薪资不降反升,而事业单位的退休费却必须大幅下降呢?

      当前养老保障有三级:第一级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退休金和退休之前没太大的差别;第二级是企业员工,退休后就在劳动保障部门拿劳保工资;第三级就是个体户和众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多数个体户以及农民并不能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养老保障。以减轻财政负担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一旦真正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看似是公平了一点儿,但这种公平只是降低了事业单位养老水平,而公务员依然高高处于第一养老等级。养老保障的公平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反矛盾将更加激烈。



  专 家 观 点

  对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眼下正值世界金融风暴越刮越烈、经济危机步步进逼之际,中国政府去年年底的“四万亿”豪举,举世瞩目,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将此与当年帮助美国摆脱“大萧条”困境的“罗斯福新政”相媲美。然而,“罗斯福新政”首选之社会政策并非“以工代赈”,而是“社会保障”——— 这是美国人的说法,其实就是“养老保障”——— 美国人把“养老、伤残、遗属”放到一个保障系列中,统称为“老、残、遗”保障。正是“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解除了美国人民的后顾之忧,才使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大增,各个阶层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地走出了危局。

      所以,当今天再次面临世界性的经济灾难之时,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政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相反,这恐怕是最重要的。社会政策理论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刚性”。这条被视为“铁律”的基本原则,其背后的原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其实是其次的,其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当今中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所以,安全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成为最敏感的社会心理层次,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保障标准不可逆的基本理由。

      在危机时刻,公众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中国人本来就顾虑重重。各种说法的“三座大山”(其实是“五座大山”———养老、失业、疾病、住房和子女教育)正对中国“扩大内需”的努力产生种种阻碍。因此,如果现在针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新闻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养老金改革”,就会使这部分当前中国心态比较稳定的社会群体也坠入动荡不安之中。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就像一面凹凸镜,会把社会影响放大或缩小。这几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是步步向上。虽然从物质的角度,农民所得并不太多,但在社会心理上是积极向上的。为什么不继续采取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的办法来弥合和机关事业单位过大的差距?现在媒体有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报道,仍处于纲要阶段,从对相关新闻的网上评论中可以看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情绪,矛头直指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难道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教师、医生……剥夺了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吗?反过来,教师、医生……的养老金被降低后,会不会又产生对其他群体的怨怼?总之,此项改革牵连甚广,望有关部门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yyqhysc0623wxj.chinavalue.net价值中国网 
        http://new.qzone.qq.com/893849699/infocenter/医药营销企划&医院经营管理--万祥军 
       http://yyqhysc0623wxj.blog.bokee.net/医药营销企划与市场/万祥军 
       http://www.xj0623hjwq.blog.bokee.net/社会生活时政评述&老年服务健康管理

 敬请加入观点交流讨论圈:

《营销企划&经营管理》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36/

《社会生活&时政评述》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41/

《养生保健&健康产业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38/

g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