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之难,难于上青天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viewthread.php?tid=156488&extra=&page=1

会客厅第十一期:CNN对话Anti-CNN

[原CNN驻北京首席记者Rebecca MacKinnon(麦康瑞)访谈]

 

这是一场生动的沟通课。

沟通,发生在一位久经阵仗的资深记者和一群对媒体怀抱天真看法的受众之间。前者知道,“媒体总会有限制,政治、资源、市场、人的能力等”,“对于读者来说,当你接受一个观点的时候,应该事先调查它是不是有基础的”;后者认为,“媒体代表的是公信力,如果读者读新闻之前还要考虑它是否有错,那么媒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沟通,发生在一个成长和工作于中国、对这篇土地有着远高于一般西方人理解的中国通和浑身充溢爱国主义热情的“四月青年”之间。前者1979年到1981年就读于北京芳草地小学,父亲是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东方,返回美国之后觉得美国人对国境之外的世界知之太少,而且多有错误,觉得有必要向美国人提供一种世界性的视角,于是选择以记者身份重返中国,28岁就成为CNN驻北京首席记者;后者诞生于两次连贯性的事件:200834月份的西藏骚乱和随后若干西方国家城市发生的抵制奥运火炬传递,在这两次事件中,以80后为主体的境内外中国青年,通过网络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锋芒直指以CNN为代表的“西方媒霸”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政府。

沟通,还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思维范式之间,一种范式总是使用“你们”这个词,把对方视为一个步调,一种声音,乃至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另一种范式总是使用“我”这个词,“我不会说中国人都怎么样之类的话,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利益、动机”;还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之间,一种文化中,总理遇鞋后说:“这种卑鄙的技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另一种文化中,总统遇鞋后说:“我能告诉大家的是,这只鞋子是10码……通过这么做来吸引注意力,这是一个人在自由社会所能做的”;还发生在两种不同的交流话语之间,一种话语体系中,由于管制的不对称性,支持政府的声音、支持主流立场的声音高亢嘹亮;另一种体系中,掌握政权的群体和无政权的群体相比,更重视后者的声音。

这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沟通,我要因此向小麦老师致敬,有勇气、有智慧进行这样一场跨文化、跨年龄、跨范式的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部分中国年轻人所受教育和所持思维的窗口,更提供了一个和这样一种教育和思维下的年轻人进行对话的范本。

在访谈结束后,AC主持人说,确实,沟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AC网友说,这样的交流有质量,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更多。一位叫“happy”的网友说,“看完了,至少代表了一个理性的国外记者的成熟看法,当然,我听得出来她对一个没有自由,特别是没有舆论自由国家的失望以及不满,当然分寸都是恰到好处,可以通过网络审查聊起来。再者,Rebecca回答问题中流露出来的西方思维以及那些关于独立思考、言论自由、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的理性精神,都是我们‘先天’缺少的,这种对话很有意义,真实多了。比看100CCTV新闻联播内容有收获多了。”

 

我再赘言几句:

威廉·詹姆斯认为,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是人类既定的特征。关于人与人不同的思想流(streams of thought)的隔绝,詹姆斯说:“这样的思想之间的割裂,是自然界中最绝对的割裂。”交流的问题由此而生。

所有的人自然而然和自己有特殊的关系,所以人不能够直接和他人共享意识。在这一点上,詹姆斯是对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地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交流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孤魂野鬼,渴望搜寻灵魂伴侣的孤魂野鬼;而是意味着,我们有新的办法彼此联系,共同开辟新的天地。正如阿多诺所云,“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广泛而普遍,渴望打破疏远同样是广泛而普遍的。”

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还是如阿多诺所指出的,交流的理想是一个这样的境界:超越意见分歧的惟一出路,是从这种分歧中得到快乐。

互相之间不能完全地理解,因此无论如何不是个灾难;忘记了我们习惯性地缺乏理解,这才是灾难。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一点,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因为那样就不会有什么事情,能够缓解我们自我膨胀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加强我们对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