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还能涨成啥样?


                                                         本文已经在北京晚报发表  蒋举
不可否认,2009年开春以来,各地楼市尤其是北京楼市出现了销售回暖的迹象,“开盘即售空”的宣传不绝于耳,根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经济学原理,人们都会意识到,销售量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上升。并且,确实有一些楼盘尝试着调整价格,涨幅从几个百分点到十几个百分点都有。于是乎购房人开始产生紧迫感,一些观望了很久的买主又在后悔错过了出手时机。
本来大家预料能够借着“小阳春”的余威继续走高,不少开发商更是借题发挥,趁机涨价,试图通过营造“量价齐涨”的氛围,让购房者相信,楼市已经彻底复苏,房价上涨的时代已经到来,“买房要趁早”。但是到从4月上旬开始,北京房地产日均交易量骤然下降,直到上一周(5月11日—5月17日),商品住宅(期房加现房)成交3621套,成交面积为440550平方米,周环比略涨2.77%,才止住连续5周的下滑。

 

“低开高走”不代表市场转暖
开盘时大幅度优惠,紧接着上调价格,这本来是市场中单个项目为自己的投资人准备的“见面礼”,对日后回报老业主、带动新业主起到一个口碑作用,不出意外楼盘不能违背这一规律。从3月份以来,人们更关心价格的调整信息,看到的都是新开盘项目一周内卖光、下一期涨价的状态,这就使得一些购房人迷惑,是不是房价要疯涨啊?
据不完全统计,5月份有52个项目开盘(包括老盘推出的新楼座),入市的房源达到6000套,从房地产交易网上看得出,每日平均成交300套以上,由此算来不够一个月卖的,不涨价等什么呢!
但这不是简单的算术题,刚才统计的是整个市场的交易量,包括以前没卖出去的和新入市的。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13日,北京楼市的存量房为8.8万套,存量房和新增商品房一加起来,消化起来还需要不少的“反刍”过程呢。

 

不能永远依赖“刚性需求”
要说开春以来,推动楼市回暖的动力,是被压抑了一年多的“刚性需求”,紧接着又带动了部分“改善型需求”,换购宜居住宅的购房者也谱写了不少动人篇章。
通常我们把购房需求分成三类:一是自住型的刚性需求;二是升级换代的改善型需求;三是投资型需求。今年以来楼市之所以出现“小阳春”,这和自住型需求被压抑一年后的爆发有关,而且开发商在楼市调整期推出的房源大多为小户型、低总价。总有一天刚性需求自住型购房者不能独自支撑市场,北京楼市下一个需求增长点在哪里?
知名地产评论人沈立刚说,从目前来看,改善型需求从观望走向了售楼处,换购更大面积的、提升居住档次的、改善社区环境的购房者已经开始出手,由于这种购房者选购面积较大、品质较高,并且购买力长期存在,还能够带动投资性消费,是楼市长期发展的“目标客户”。

 

炒作涨价将遭“报复”
观望中的改善型购房者接到售楼处电话:“您选中的房子卖出去了,同样的还有一套我给您留着呢,下周就涨价。”这不是郭达、蔡明小品中的对话,恰恰是本周发生在很多购房人身上的现实。
沈立刚表示,“成交下降、供应井喷、刚性需求消化完毕,当这三大信号遭遇涨价时,这注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
我们不难看到,在公认的“小阳春”季节里,“一般是火焰,一般是冷水”的局面必须为我们所承认,在一些楼盘推出性价比全优新盘获得销售业绩的同时,一些死扛价格的老盘销售额“大于等于零”,这就说明购买力还不能支持高价位、购房人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不卖”等于“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