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见面礼” 今天依然沉甸甸
鲁宁:2009年5月27日东方早报社论
今天----5月27日,寻常日子。对于上海,却蕴藏着历史的不寻常。
今天----上海解放60周年!
抗战之后,三年“解放战争”系中国当代历史无从抹杀的重要篇章,解放上海系“解放战争”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然而,倘若没有官方及沪上媒体一段日子以来的反复预热,随便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随机寻问路人“今天是上海的什么日子”?我们估计,能说出个所以然的,恐怕寥寥无几。
1949年4月百万雄狮过大江,23日解放南京,华野主力一部经宜兴分两路直插浙北、浙西,于5月3日拿下杭州并旋即沿沪杭线北上,华野主力另一部则直接由沪宁线及宁杭线南进,对上海构成南、北、西三个方向扇形合围。5月12日,华野主力打响解放上海外围战,23日对市区发起总攻,27日上海宣告解放。
自古以来,军队攻克城池,烧杀掳掠稀松平常,就算军纪严明之队伍,不扰民者也极为稀罕。华野主力27日拂晓悄然进入上海市区,官兵“不入民宅”集体露宿街头,史称陈毅送上海人民一份“见面礼”。
毛泽东闻讯,来电赞曰“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华野攻打上海前向全体将士颁行《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不入民宅”乃陈毅亲自授意,纳入“十项守则”第二款。如是,“见面礼”确系陈毅所赠。
然而,析历史之纵深,“见面礼”并非陈毅所赠,而是当年心忧天下----以民族解放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人,送给上海人民乃至4亿5千万中国人民的“见面礼”。
今天,擦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那张刊登在今日东方早报头版的“见面礼”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解说,我们赞叹、感慨、心潮难平,那个已被老一辈上海人、中国人思考过无数遍,回答过无数遍的历史命题被重新激活:为什么全副美式装备最终被小米加步枪击败?
六十年前的上海,“十里洋场”依然。尽管老蒋溃败前市民买盒火柴所用“金元券”要用麻袋装,但作为旧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旧上海的工业基础、文化设施、商业店铺,毕竟系新上海、新中国建设极为珍贵的存量资产----“起步资产”,保护好那点儿“起步资产”,同时避免上海市民生命财产免遭战火涂炭,外围战除外,市区攻坚战,华野将士坚决不用重武器,由此,华野近8000官兵血洒黄浦江、苏州河两岸,他们既没能看一眼外滩璀璨的灯火,也未能领略南京路熙熙攘攘的容颜,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和省藉......
汤恩伯,国军一代抗日名将。固守大上海,时任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声言:“沪淞防线固若金汤,上海将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汤司令吹牛乎,为手下20万守军打强心针乎?尽然也,亦不尽然也。
尽然也,上海郊区2万余座碉堡构成的战防体系由德国督工建造决无偷工减料,即便外围失守,市区的每一座楼房均可作为堡垒固守顽抗,夺取不易也,守城的物质准备充足也,遑论华野奉命“瓷器店里捉老鼠”也。
不尽然也,民心背向也。灭老蒋乃民意----天意也。两军对垒、刀兵相见、血光四溅,拼的仅仅是硬实力。“见面礼”映照天下民意归顺共产党也。
攻城方略志有言:三倍于敌围旷野之寇胜算为七,五倍于敌攻城池胜算乃半。可军史记载,华野60万大军围攻大上海只投入第九、第十兵团区区30万众,毛泽东轻敌乎,犯傻乎,非也!毛泽东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洞察时势。时势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六十年一甲子----上海,岁月沧桑、光阴荏苒;六十年上海之变,任由当代人归纳总结,更由时间----历史之“判官”留待后世客观评说。
黄浦江、苏杭河,依旧汇入长江东流水。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鸟瞰今天的上海如何向历史交出一份无愧于先烈的答卷。5月27日,如果没有官方组织纪念,六十年前由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一腔热血铸就的“上海生日”,是否已淹没在浦江两岸车水马龙喧嚣中?
此时此刻,我们是否该把压库已久的《战上海》重新上映一回,当今人重新回眸那份已被铸进史册的“见面礼”,是否仍能记起“江山易夺不易守”的古训?是否该循着六十年之历史足迹,做一次“夺上海易建上海难”的历史思考?早报以为,今天的上海很有必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