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风险须永远放在首位



                        《市场瞭望》2009/05下半月刊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置身于证券市场,无不是为了“利益”两字。

    本质上,证券市场演绎的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如果你不幸接到最后一棒,你就是那位最傻的“傻子”。最终的结局无非是惨遭套牢,或者是以认赔的方式出局。当然,其中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而纵观A股市场自诞生以来,股指历经几起几落,牛熊交替频繁出现。与之伴随的,则是市场财富的不断转移。

    稍有资历的投资者对于四年多的大熊市应该还记忆犹新。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大熊市不期而遇,“千点论”一语成谶。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当时七千万投资者付出了超过万亿市值缩水的代价,前三代股民遭遇惨重的损失。

    股市诞生初期,曾经产生了诸多股市英雄,然而绝大多数早已随风飘逝;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所谓庄家,在市场步入大资金大机构时代之后也已无影无踪。互为对手的市场,就是如此的残酷与无情,也凸显出其中的风险。

    目前的A股市场与原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市场规模与机构投资者在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中小股民的踊跃入市,也导致开户人数呈现出急剧膨胀的特性。尽管经历了股改,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基本上得到解决;尽管中国证监会引入机构投资者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防止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反复重演,但客观地说,在“政策市”的阴霾没有消除之前,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弊端没有根除之前,投资者一方面将面临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业绩变脸等多方面的风险。况且,参与者的疯狂投机,无形之中A股市场“投机市”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

    股改的启动,也“启动”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从998点到6124点,具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上涨高达5.13倍,确实为A股历史所罕见。实际上,也为此后的暴跌埋下了伏笔。

    2008年的A股市场注定是灰色的。因为有此前的泡沫横飞,因为有金融危机的爆发到蔓延,更因为有投资者信心爆棚之后的逐渐回落。某种意义上,股指不仅反映出股票价格的波动,亦是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指数”。股指的波动,彰显出市场信心的起伏。

    牛熊交替是市场的运行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泡沫吹大后必有破灭的一天,当反向泡沫产生后,市场又将孕育着生机。历经暴跌的豪华“洗礼”,在高层救经济救股市的诸多举措刺激下,一轮强劲的反弹行情便悄然而至了。

    股指从去年的最低点1664.93点到截止四月末的2579.22点,涨幅高达54.91%,并且是在半年时间内完成的。在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上市公司业绩普遍下滑,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市场能有如此表现,显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问题亦随之而来。最主要的表现在于,“概念”、“题材”的炒作甚嚣尘上,特别是投机之风呈愈演愈烈之势。

    每年年报公布期间,诸多披“星”戴“帽”上市公司可谓出尽了风头,今年也不例外。借助于重组、注资等题材,某些ST类股票不仅远远跑赢大盘,股价实现翻番的同样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在这波反弹行情中,诸如新能源概念、创投概念、核高基概念等,几乎都成了股价大幅飙升的“催化剂”,浪潮软件十个交易日九涨停已经给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不仅如此,个股预亏公告面世,有的甚至是巨亏,却也成为股价上涨的“动力”,市场投机猖獗由此可见一斑。

    疯狂投机预示着风险被放大,也预示着必定有投资者为之埋单,这已为A股的历史所证明。曾经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前年“5·30”的蹦极走势等,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血的教训。

    市场的涨涨跌跌,其实是财富在进行重新分配,也意味着市场本身风险的存在。笔者以为,规避市场风险比获取收益更重要,特别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讲,控制风险须永远放在首位。毕竟,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