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急转直上? 还是急转直下?


2009年的全球金融市场,正在进入一个较之前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审慎的时期,更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反思,金融新环境下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防范角色。在他们看来,在“金融多米诺”慢慢倒下的同时,不能不说,“金融炼金术”正在使全球金融业不得不尴尬的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

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2009年,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更为“难受”的应该是那些透明度还需要提高、内部管理还需要严格、风险敞口还需要降低和风险监测技术还需要改善的商业银行。在他们看来,在业务创新过程之中依靠自我的风险控制来实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或许正是2009年国内金融市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看点……

   

危险的“信贷链条”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教授章政直言,信贷链条是贯穿金融业始终的生命线,它从商业银行和贷款者的交易开始。也因此,大量的没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欠佳的贷款者通过次级贷,做上了房东。

尽管很多商业银行并不一定认同这一观点,但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直白,这是一个事实。

就之前而言,国内商业银行更多追求的是握银在手。他们深谙自己手中的次贷质量优劣。章政认为,很多时候,商业银行为了摆脱不良次贷,“他们总是急于出手”。而那些证券机构、信托机构、抵押贷款机构的存在,尽可能的在为之提供“箱子底下”的便利,通过一系列战略战术,诱使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池中的贷款转售给他们,这无疑也将一部分风险推向了下游。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部门将次贷进行证券化打包,将可能没人敢买的东西,做成一个光鲜艳丽的金融衍生证券,发行给风险偏好更高的金融机构,例如投资银行,并在未来对投行还本付息。

  投行则雇佣了一批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头脑,这些人与评级机构一起,通过进一步所谓的金融创新,将这些平均看来信用等级偏低的证券进行剥离。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原本具有高风险的次级债,仍然会有一部分评为AAA级。

  可以发现,信贷传导链条的核心是风险转移,上游机构不断将风险转嫁给下游,这是所有理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投行自然不会例外,它们还会继续转手这些证券。

  这时,更加荒唐的事情发生了:投资银行将信用等级较好的证券,倒手又卖给了各国商业银行,这其中既包括我们所了解的部分中国银行,也包括次贷的首发者:美国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自己都不认识这些打包产品就是他们当时卖出去的东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向记者表示。由于层层包装,商业银行只能看到产品最外面贴着AAA的标签,却难以获知里面究竟是何种原料

  而那些信用评级较低的证券化产品也有自己的光辉去向,对冲基金成为接手下家。这些偏好高风险的玩家并不关心次级债的信用有多差,他们只要求预期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于是在全世界寻找便宜货币。而一向以低利率著称的日本银行便成为其重要资金来源。于是,千千万万的居民储蓄又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信贷循环。

  当然,贯穿始终的,还有金融服务型机构,即评级机构与保险公司。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等级,是下游公司购买次级债的重要参考。而保险公司由于看好房产市场的不断走强,赔偿概率较低,因此也乐意为这些金融产品的交易进行担保。

也因此可以发现,所有金融机构无一不差,被网罗进了整个信贷链条的循环中,只要参与了次贷,显然就不可能独善其身。

 

次贷危机的可能性走向

2008年的5月,美国经济并未出现衰退信号,这也使得一部分业内人士轻描淡写的认为,次贷危机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然而,暂时的乐观只是假象。令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是次贷危机的悄然转向。

与次贷十分相似,优级贷款的信贷链条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传导,很多时候依赖于是其信用等级的评价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只要这个优级贷款的链条打开一个豁口,亏损将可能沿着链条,在各机构之间蔓延下去:

2008年末,由于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资产均为优质贷款,并未涉及次贷,因而,两美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危及已经从次级贷款领域,转向了正常市场。两美没钱了,自然无法对购买其证券的下游机构还本付息,那么这些机构将在次贷与优贷市场上,承受双轨亏损。这足以让所有投资者不寒而栗。

  事实上,在次贷危机与优贷链条之间,隐藏着不能忽视的传染路径。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指出,这些传染路径的形式不仅是多种的,更是多样的。

  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便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房产价格是不分次等优等的,要降一块降。张明表示,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幅度已经超过优级贷款者的月供,优贷者也很有可能选择不还钱。这一情况与我国近期出现的深圳断供现象如出一辙。

  断供不一定真的出现,但恐慌已经先行。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业经常出现一种难以掌控的恐慌情绪,从而将消极因素毫无理由的传导给正常市场。这时,哪怕投资者的账面尚未出现亏损,股票可能已被抛售。

  次贷向优贷传导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信贷紧缩。张明直言,美国的金融规则允许信用等级较好的贷款者进行再融资,当由于利率下调、收入紧缺等因素,造成无法按期归还上一笔贷款时,他可以用现有房产作抵押,向另一家银行以更低的利率再贷一笔款。用这笔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还上一笔贷款。这对于缓解贷款者的短期压力很有好处。

然而次贷之后,虽然美联储屡次下调基准利率,银行的贷款利率仍然保持高位。商业银行更加偏好手中握银,发放贷款也更加严格。张明认为,这也使得贷款者通过再融资的手段,避免当期违约的能力大大下降。

 

夹缝中生存的商业银行

面对越演越烈的金融危机大戏,业内人士不无担心的 自己的忧虑。在他们看来,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或是最大输家。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保留了一部分贷款业务,包括次级贷与优级贷,并没有完全转卖给下游机构,那么这部分贷款断掉后,他们将承担最直接的损失。

但这远不是全部。

由于商业银行在次贷链条的循环中,又将证券化之后的贷款打包产品买了回来,因此会遭受更大损失。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就是高杠杆,也就是花很少的本金,购买回报巨大的资产;不过如果赔了,亏损也是巨大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表明,商业银行通过这一路径承受的亏损,要远远高于其直接贷款断供的损失。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转手对象之一信托公司,大多是商业银行自己成立的空壳公司。从名义上看,这些公司都与商业银行之间没有关系,是独立运作的。可实际上,这些机构亏损甚至倒闭,最终买单的,还是他们的母银行

如此看来,商业银行作为这个信贷链条的初始者与终结者,很有可能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大输家

另一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亏损将直接导致居民储蓄受损,信贷更加紧张,从而在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对正在衰退的经济带去更大阴影。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已经将美国90家银行列入了黑名单,这些银行极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挤兑甚至倒闭的危险,而这些银行中的大部分,正是来自于国内各州的商业银行。

  

可能的解决途径

有业内人士坚持,证券化模式可以使分散化的银行系统将贷款从账面中剥离,并在市场上出售。这样就可以释放一部分资本金,从而办理更多的贷款发起业务。但另外一部分业内人士则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传统存款融资的模式,无疑将使银行体系面临资本市场危机的“更进一步打击和伤害”。

  由于最近10年来的低利率,抵押贷款人错误地认为,消费者现在有能力借更多的钱,而且市场也不会出现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抵押贷款出现了加速增长,而且住房价格也不断上涨。银行非常愿意将更多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且投资银行也非常愿意帮助它们实现这种转移,因此,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高收益产品的需求使新型结构性产品(如抵押债权凭证,CDO)不断涌现,并通过没有监管的渠道进入市场,出售给消费者。抵押贷款经纪人给信誉有问题的消费者提供新贷款,或降低了贷款标准,因为回报非常高,金融机构无法抗拒利益的诱惑。有些人称这种做法为道德风险。

  竞争也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证券化产品被推向市场,但市场却没有形成一种自然力量来保证出售者遵守贷款标准,传统的制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这种“金融炼金术”无疑正在使证券化产品数量和金额大幅度增加,像变魔术一样满足了许多发起机构将“不理想的”低质量次级资产剥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的愿望,同时又向投资者提供了“高评级”的证券产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这种风险扩散显然可以使其更为有效地免受证券化市场灾难性崩溃的风险。

事实也证明,在这种“发起--分销”模式中,许多机构将原本可能需要在整个贷款周期内确认的会计收入计为一次性费用收入。发起机构、货币中心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未到期利息收入会受到复杂和按模型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且是基于一些我们现在认识到是错误的假设。

当然,这种“发起--分销”模式同样有许多好处,譬如投资者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有更多的产品选择;借款人可以有更多资金来源和较低成本;而发起机构可以提高资本效率和增加筹资选择。业内人士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警醒的提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对这种模式的信念将受到挑战,但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增加监管应该实事求是

就监管问题而言,一些人认为,需要有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监管框架。他们认为,全球金融不能依靠一个国内监管体系拼凑起来的框架。其他人则认为,需要一个更严格和更全面的国家监管体系。

  首先,必须承认金融系统基本上是健康的,但任何系统都会受到超负荷的冲击。住房市场、"发起-分销"模式和杠杆率等超负荷或过快发展都是造成最近这次泡沫膨胀的原因。基于金融系统是健康的前提,所有改革的目标都应当针对超负荷或过快发展问题,而不是针对整个金融系统。

  业内人士指出,更重要的是,仅依据过去的事情为未来设立规则是一个危险的建议。他们认为,人类具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本能,即不会重复犯完全相同的错误。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如果对目前特定的环境做出过度反应,则我们会为下一个周期创造出一些全新的问题。

  可以想见,过度监管的风险是造成一个影子市场,使许多业务转移到影子市场以避免过度繁杂的规则。而政策反应不够的风险是使投资者丧失信心。恰当地掌握两者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业内人士坦言,我们应当接受汇丰银行前董事长庞约翰(JohnBond)最近提出的观点,“明智的监管非常好,但不是所有监管都是明智的

  业内人士指出,就现阶段美国的情况而言,现在应该是重新审视监管框架的恰当时刻。尤其是对分割的体制进行变革,更是如此。这并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结构上增加一些新管理规定。由较小银行组成并严重依赖市场融资的银行系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逐步转变为少数全国性银行并得到存款保险公司支持的体系来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可以通过将单一抵押贷款机构纳入银行业务来解决其经营中内在的波动性问题。业内人士提醒商业银行,应该更多的关注加拿大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

  因此业内人士告诫,从表面上看,增加监管具有迅速纠错的好处。但实际情况是,就危机本身而言,这场涉及许多国家和许多种类资产的危机,没有快速解决方案。而且这也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