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还在继续


三谈医疗改革失败了么:不成功并不等于失败

wdyan


经再三阐释后,网友们对不成功并不等于失败这一观点基本还是不理解,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不成功要是不等于失败,那等于什么?也可能我前面的解释有点艰涩,下面我再通俗地解释一下。


成功与失败是人类对某项人类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而做出的判断结果,在预期目的还没有达到,还正在努力争取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说这一活动还没有成功,不管出现了多么糟糕的情况,都不能说这一活动已经失败了,因为活动还在继续。

看待成功还是失败还有一个判断主体问题,比如学生当年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在旁人看来是失败了,但该学生并不认为失败了,因为他要继续努力,认真复习功课后第二年还要继续考,在他看来考清华大学只是还没有成功,并没有失败。其他人认为失败是由于把这次考试作为了他考清华大学的终点,是不全面的片面的看法。

我们的各项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医疗改革也是如此,还正在进行之中,但我们也看到,医疗改革已经偏离了方向,需要对此予以纠正。此时国务院研究报告指出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实际上是在改革过程中做出的判断,是对改革偏离了目标做出的判断,并不是对整个医疗改革活动作出的判断,医疗改革活动还没有结束,何来失败之说。改革本身就是通过对改革方向的不断调整,使得改革得以持续进行的,是通过:发现问题予以改革——出现新问题——调整方向继续改革,这样来逐步前进直到达到既定目标的。我们的医疗改革并没有失败,改革还在继续,至于出现了偏离目标的不成功情况,我们可以纠正了接着来么,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医疗改革,就不再医疗改革,就倒回去,不能这样。我们只有把现在作为起点,向着目标继续我们的改革,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校正方向,这样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实现改革的成功。

有人认为:
显然,“医改”不成功是大多数人认为“医改”的结果不成功,因为把大多数人改的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结果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失败。但辩证法提倡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把这种结果看成是不失败的人,一定是“医改”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对他们来说,“医改“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在“医改”中赚了个金银满钵,没有理由让他们承认“医改”是失败的。 但这种“辩证法”是少数人的辩证法,不是多数人的辩证法。(强坛雁渡寒潭语)

这种分析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站在医改已经结束的立场上来进行的,医改已经结束了么,还没有么,医改正在进行之中,医改的最终方向是要大多数人都得到医疗保障,大多数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但显然前一时期的医改走错了方向,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出现了“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国家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认为医改是不成功的,但并没有认为医改结束了,而是要修改方向,向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医改还在继续何来医改失败呢,这不但违背辩证法,也是违背形式逻辑的啊,显然那个雁渡寒潭说话并不考虑逻辑,不考虑事情的前后联系,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不是站在客观整体立场上看问题,而是站在医改走错了的地方孤立地看问题,认为那些错误就是整个的医改,从而要把医改制于死地,最终要把整个改革置于死地,这就是雁渡寒潭等认为医改失败的人的本来面目啊,这是何等危险的逻辑啊。这种逻辑打着辩证法的旗号,行的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危险的***式思维,明面上看是为民请命,实际本质上是要从总体上否定市场化否定改革,是在最大限度地危害人民,这一点需要大家重视啊。

不管那些极端的人说什么,医改客观上还没有结束,更谈不上失败,医改的最终目标没有变,医改还是要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现在造成的很大一批群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要改掉,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的情况要改掉,这些都是改革的继续而不是推到以前的重来,我国医疗也不会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一个新的不同于历史上和国外的医疗体系将会在我国出现。

医改要转向,而不是失败了推倒重来,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但被一些极左的坚持片面思维的人歪曲了。卫生部长高强的七一报告也告诉我们,医改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但医改方向出了问题,需要转向,需要由“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向“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转变。要实现这样的方向性转变,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而参与必须正确看待医改,必须理清气顺地参与,这样才能使得改革目标顺利实现。如果带着失败情绪来看待改革,如何能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呢,只能搅乱改革危害改革。看来纠正那些情绪化的医改失败论调是多么地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