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随笔·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

 

 

    你胆量大,可能找得到神农架隐藏的巨足野人。你运气佳,也可能寻得着UFO遗落的双胞胎外星贝比。但我可以百分之百地断定,你绝对找不到一个(仅仅一个)从未说错话、从未做错事的大活人。

    在自然世界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凡是自我标榜一贯英明、从未犯错的世内高人,若非他刚愎自用,就一定是狂妄之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其实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鼻祖,后世不计其数的徒子徒孙将他尊奉为“素王”和“至圣先师”。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执意克己复礼,他周游列国,兜售仁义道德,可谓不遗余力。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打了个大漏勺,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倾情推销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他向那些动物凶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简直无异于对牛弹琴。他面对错误的对象,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推销仁义道德,这本身就是向和尚推销梳子,向爱斯基摩人推销扇子,他终于把自己逼入死角,弄得恓恓惶惶的,弄得灰溜溜的,也就在情理之中。屡次受辱受挫后,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和方略,端坐杏坛,有教无类,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是回归正途,这才算纠错成功。

    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不算迟。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我们只要翻开历史的黄卷,就不难看到,大人物的大错通常会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惨局,皇帝的“罪己诏”多半只是漂亮的幌子,死不认错的昏君和暴君一捋一长串,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经得起推敲的太平盛世。小人物不免是被动的,他的幸福首先仰赖于上面的大人物尽可能少犯错误,少犯大错误,他自己呢,也要做好那几道关键的选择题,别交错了友,别娶错了妻,别嫁错了郎,别入错了行,最重要的是,别明知是错,还要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以至于将自己的生活弄成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这话似乎很消沉,很悲观,很令人沮丧,其实不然。

    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所以说,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前人坠入过的巨坑深谷,你不要再失足;前人烫到过的烈火沸汤,你不要再失手。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