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每年有关地王的新闻报道总是热度新闻,没有新意的新闻,却总能屡屡被放置在媒体的头条。而且地王一出,必受诟病,必受摧挞,人云亦云,成为常态。如果仔细一想,深觉默然悲哀,默后哑然失笑。
地王频受批评的基本逻辑很简单,地王给了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一个不良示范,因为地价的高企从而推高房价,谁推高了房价,谁就是“地主恶霸”,谁就必须打到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从民众的心理角度来看,基于收入水平和感情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专家和传媒的普遍导向如此一致,倒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了。
从宏观角度看,无论中外,任何经济都是政治经济,这是不可置疑的。但问题是,在中国,从微观角度看,经济现象都不是纯粹的,也是政治经济,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改变的现象,但也许是中国改革无法实现的一个愿景。
地王广受诟病,但地王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较通俗能理解的定义是:在由政府组织拍卖,房地产企业竞标的条件下,土地的拍卖价格为该地区最高,称为该地区的地王,单价或者总价最高都可以号称地王的。
如果是这样的定义,在一个区域肯定总会有一块土地是最贵的,这是一件很自然也是不可能不出现的事情,如果纯粹因为这一点,地王就要承担各种的诋毁和批评,是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枪打出头鸟”和“仇富心理”在做怪呢?单价高称为地王还犹之可,但总价高其实其单价并不高,也被作为“地王”来摧挞是不是冤枉了?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企业,一般都会有适当的监督和监控机制,尤其一个企业获取了地王,他无法逃脱公众目光聚焦的命运,如果其企业决策者不能有效地完成这块土地的开发,那他就会承担更加可怕的压力!所以基于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况且能担当这种领导岗位的人,不用假定,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会低于一个普通人,他们做出这样的决策,从正常的个体自我保护原则来看,肯定不是疯狂的,肯定有他合理的经济决策理性。况且,我们也还暂时没听说哪个地王死了的传说。一个正常的商业决策,为什么要承担这种过分的不公平的舆论对待呢?我们更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社会舆论和舆论引导出问题了呢?
对于拿地,上市公司主要是为了增加公司资产,增加自身实力。由于股市的资本效应,土地资源可演变为资本资源,拿地可以增加房企的融资能力。同样,国企拿地也是为了增强实力,为后续的开发做准备。从企业操作角度来看,那一个企业愿意以高价拿地?地王的出现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出让制度造成的,由于采取的是招拍挂的形式,土地肯定是价高者得;二是土地不可再生的地段因素决定的。基于此,地王何罪之有?要说有罪,也应该是推高地价的制度因素才对。
地王的出现,对楼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豪宅市场而言,由于地王一旦形成,未来开发的产品一般也偏向高端,而豪宅的区域性特征又很强,因此,一旦地王出现,可能会拉升豪宅的销售价格。但地王的示范效应会否传导到普通住房市场呢?这并不是一件必然相关的事情,房价的稳定关键还在于土地供应,如何保持有节奏的土地供应,对于每个城市的房价来讲才是非常重要的。
地王的频繁出现,有专家认为其表征土地市场存在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点。当土地交易市场成为投资市场,泡沫就随时可能浮现。在全球经济尚未好转、国内信贷相对宽松的背景下,如果将土地进行资本化杠杆运作,频频制造高价抢地的现象,泡沫便会被迅速吹大。在国家信贷扩张期,获得大量贷款的央企密集进入土地市场,势必会分流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量,这对于整个经济面的恢复而言不一定是好事。这样的分析显然有道理,但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分配政治化才是需要批评和改革的关注点和切入点,无关乎地王。
因此说地王是无罪的,它只是一个替罪羊。如果硬要说它有罪,也应该归罪于频繁造就地王的体制和制度。
(本文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