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培训日记(之三)
2009.6.16
今天我们到以色列南部考察。从中部到最南部200多公里是绿洲到沙漠的过程,这段路程有近200公里是沙漠地区。车行约一小时后,道路变得弯弯曲曲,两旁都是深沟峡谷,举目望去,周遭都是寸草不长的山岭,看到这满地荒凉,真不知人类是怎样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存的。
以色列寸草不生的山岭
这时伊娜特说她就出生在这附近的定居点,随后她用希伯来语为大家唱了两首歌,我们都不懂她唱的是什么内容,照例鼓掌叫好。这时有人提议请司机也唱一首歌。司机自我介绍说出生于1971年,苏联解体后从乌克兰移民到以色列,至今已十多年了。在目前的以色列约530万犹太人中,有100多万是从前苏联移民过来的,是犹太人最大的群体,美国和欧盟则次之。司机谦虚地说不会唱歌,但他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随后司机打开车上的CD,播出了一首迪斯科,欢快高亢的旋律感染了大家,伊娜特和几个有音乐细胞的人站起来在车厢里扭动着身体呼应着音乐节奏,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音乐停后,司机不知是被迪斯科的旋律还是被大家的激情所鼓舞,变得异常兴奋,左手把着方向盘,右手不停的挥舞着,不断扭过头去用希伯来语和坐在前排右边的伊娜特交谈起来。仿佛不是在开车,而是在进行一次激情的演讲,伊娜特的互动也很热烈。我算是见识了前苏联男人的浪漫,也目染了以色列姑娘的热情。
突然,一位团友喊道,报告安全委员,现已出现重大安全隐患,要想办法让兴奋的司机平静下来,专心开车,不然车翻到深谷里大家都要完了。经这位团友一说大家才感到问题严重,怎么办?我们不懂他们的希伯来语,他们不懂我们的中国话,我们热烈地大声讨论起对策来。也许是我们的讨论声惊醒了司机,司机慢慢的平静了下来。这时我们眼前出现一个大湖泊——死海。啊,我们经过了闻名许久的死海。在死海旁边,地势开始平坦起来,道路也变得平直了,我们的车走出了险地,我们的人也走出了险境。和美女同车,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要冒着以生命为代价的风险呢。
死海位于约旦河谷的南端,是陆地的最低点。死海的水具有世界最高的含盐量(30%)和密度。由于以色列和约旦为用水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河流改道工程,使约旦河流进死海的水减少了75%。结果死海的水位自1960年以来已下降了10.6米。
我们沿着阿拉瓦谷地走。从死海到以色列最南部城市埃拉特的公路不到200公里的路程属于以色列最干旱的沙漠地区,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以色列人却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沙漠中不时会出现一片绿洲,那是
以色列的定居点。
沙漠中的村庄
阿拉瓦谷地和耶路撒冷一样,原来是由以色列与约旦分治的,以色列的东部和约旦有着几百公里的边界线。约旦参加了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对以色列的几次战争,被逐出了耶路撒冷、阿拉瓦谷地,死海也整个被以色列占领。约旦于1994年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从那以后,以色列和约旦关系不断改善,至今没有发生过战争。
我们来到了莫沙夫Ein Yahav。莫沙夫是一种农村定居点,在莫沙夫,每户农户种自己的地,但农户们合作进行购销,有点类似于我们当年的合作社。目前以色列全国共有451个莫沙夫,莫沙夫农民总数约23.8万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3.4%。
莫沙夫的出现在以色列有其必然性。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919年至1923年来自前苏联的35000名移民对以后多年犹太社区的特征和组织产生了有力的影响。显然,前苏联移民带来了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
犹太人建立定居点以后,由于经常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定居点都带有防务和移民的职能,必须把定居点所有的成年人组织起来随时投入战斗。莫沙夫是犹太人为了生存而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性质的组织。
莫沙夫Ein Yahav共有170户农民,770多人,每个农户有22.5亩耕地。这个莫沙夫座落在一片沙漠中,这里夏季气温高达45℃,加上十分干旱,根本不能种植作物。但冬天温暖,光照充足,莫沙夫的农民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种植大棚蔬菜。没有水,就采取深井钻水,由于该地低于海平面,地下水含盐量大,抽上来的水是咸的,不能直接灌溉,必须对抽上来的地下水进行技术处理,使之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他们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大棚覆盖技术,根据作物的不同采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网来覆盖大棚,网眼的大小也根据需要而定,什么时候打开大棚也有讲究。干旱的沙漠创造了奇迹,在这里8个月的生长期,每1000平方米的大棚生产出20吨西红柿,生产出10吨青椒,产品全部出口到欧盟国家。莫沙夫的农民还通过灌溉技术,种植了大片的椰枣林。这里的农户,年收入达到户均20万美元,户纯收入12.5万美元。这个莫沙夫近年还派出技术员到我国山东去指导西红柿种植。
莫沙夫的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山岗说,那边就是约旦的土地,土地比我们这边肥沃,但是他们种出的作物比我们差得多。一脸自豪的样子。
沙漠变成了绿洲,沙漠变成了乐土,这就是以色列犹太人!
我们考察的第二个点是养蜂场。场长从美国取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以色列工作,他发现南部地区种植西红柿结果率低的原因是西红柿的花蕾是不向外翻的,自然授粉很困难,只有10%的授粉率,就从北部地区引进一种授粉蜂,在室内用纸箱培育,每箱2万工蜂,每3亩大棚温室用一箱,利用授粉蜂去授粉,授粉率达到100%。
我们考察的第三站是Yair地区农业研发站。研发站相当于我们的农科所。这个研发站占地60亩,主要从事温室蔬菜和鲜花研究。
研究站的负责人是位50来岁的女士,从德国移民过来,女士很会讲客气话。她说,在我们这个沙漠地区,今天的气温超过40℃,你们能够到我们这里来考察,是我见过的最专业的团队。随后她就带着我们参观了四个培育蔬菜和鲜花的大棚和一个室内培育海水观赏鱼的建筑。在每个大棚她都不顾酷热、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介绍情况并回答问题。我们确实感到很酷热,但身上却不冒汗,这个地方实在很干燥,汗一出来就蒸发掉了。
一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会议室听女士介绍情况。研发站所在地区有7个定居点,700多农户,总人口3000多人,45000亩耕地,主要在冬天种植青椒、西红柿以及其他作物,其中青椒种植20000多亩。本地区的一种地中海果蝇对青椒危害很大,研发站用生物防治的办法培育出一种无繁殖能力的雄性果蝇,每年投放1500万只去和雌性果蝇交配,使当地的雌性果蝇不能繁育后代,从而大大降低了地中海果蝇的危害。
该地区最大的问题是缺水。解决农业用水的一个办法是打井取地下水,全地区共打了50口井,靠近阿拉瓦山地的水层较浅,一般在1-2百米就可打出水来,而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层很深,有一口井的深度达到1500米,是全世界最深的水井,打井的平均成本是每米深1500美元。
解决农业用水的第二个办法是筑坝拦水,修建储水小水库。该地区尽管年均降雨量不到25毫米,但往往在4个小时内完成降雨,筑坝把有限的雨水拦在储水小水库里就十分重要。为防止阳光蒸发储水小水库的水,所有的储水小水库都是遮盖起来的。储水库里的水只有在农业生产急需大量用水时才抽上来用。由于这些地方土地的含盐量很多,储水库的容量中只有3%是淡水,97%的含盐量都过高,还需经过处理后才能灌溉作物。
解决农业用水的第三个办法是实行用水配额制。研发站60亩实验地年配额是7万吨水。水价是根据含盐量而定的,淡水是4谢克尔一吨(1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2元),但政府对农业用水进行补贴。
女士说,本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但由于受农业用水的限制,耕地不能再增加,年轻人就业是个大问题。为寻求出路,研发站把目光转向养鱼业,开始考虑从澳大利亚引进一个大鱼来养殖,但投入大风险高。考虑养殖淡水观赏鱼,但新加坡的竞争力很强。最后我们决定养殖海水观赏鱼。研究站立项后从财政部、农业部争取到项目资金,试验了三年,历经失败,终于成功繁殖出海水观赏鱼苗。现在本地区已有17户农户从事海水观赏鱼养殖。研发站在沙漠中走出了一条海水养殖的新路子。
女士总结说:“我们的经验是,在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能退缩,而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创新性地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作为农业部门的人员,我们很关心政府对农业研究部门的拨款问题。女士回答说,研发站50%的资金来自于农业部,而且必须是有研究项目才能申请。另外的资金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捐款。研发站生产的农产品也有一定的收入。研发站共有职员20人,每月收入在1300美元左右,这个工资比中部地区的工资低30%。在回答是不是低于当地农户的收入时,女士回答说收入是比当地农户低一些,但农户的投入大、风险高。
女士的情况介绍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我从女士的讲话和回答中看到了德国人的认真和犹太人的执着。我想,如果有一天地球面临沙漠化,那最后生存的人类一定是犹太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