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再冲H股


 

即使在非公开场合,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提起H股上市也会格外谨慎。不过,该来的总要来。如今,这家对自己的公司治理结构自信满满的股份制银行,在时隔4年之后重新启动了海外上市计划,以完成董文标念念不忘6之年久的国际化重要一步。目前看来,进展还算顺利。

6月8日,民生银行公告称拟发行H股。按计划,发行H股上限为33.22亿股,若加上不超过15%的超额配售权,此次发售最多不超过38.18亿股。民生银行表示,融资规模约为200亿元人民币或更高,本次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截至2008年底,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22%和6.6%,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已成为阻碍民生银行发展的瓶颈。为了补充资本充足率至10%,民生银行今年3月25日还发行了50亿混合资本债券。

在6月22日民生银行的股东投票批准了该计划一个月后,7月21日,民生银行接中国银监会批复,同意该公司发行H股并于香港上市。这距离其今年第四季度于香港挂牌上市的计划仅两步之遥——静候中国证监会审核,随后等待港交所聆讯之结果。

事实上,在重启H股上市计划之前,民生银行还精心清理了可能的“路障”。

自从民生银行告别“经叔平时代”之后,这家银行就不时需要对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的股东进行艰难平衡。2006年7月16日,民生银行甚至让其第一大股东——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出局”,一时令业界震惊不已,关于换届内幕的猜测也不绝于耳。

据说,失去了控制权的刘永好对这一结果非常不满。但在今年“两会”期间,刘永好就此对本刊模糊地回应了一句“这样安排也挺好”之后,即被工作人员制止。随后的3月23日,民生银行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刘永好以99.9%的得票率当选董事,并重新“回归”董事会,出任副董事长。

这种平衡之难,在本次酝酿的H股发行中亦有体现。民生银行一位高层最近表示,在香港IPO将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该高层透露,没有特别合适的境外金融机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民生银行的老股东恐怕也不愿意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但是,这种平衡或许仍难免“顾此失彼”。4月23日,民生银行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原第三大股东——史玉柱控制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减持该行5.78亿股,目前剩余持股3.19亿股,列民生银行第九大流通股东。此次减持,史玉柱获得了约27.34亿元的收入。据称,减持属于“史玉柱的个人行为”。

除了股东,民生银行管理层之间似乎也需要新的平衡。

3月23日,董文标还宣布,民生银行行长王浵世因到退休年龄而不再担任该行董事兼行长的职务,接替他的是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洪崎。这一结果,无疑让2008年以来坊间即有的“王浵世即将离职”传言成为现实。

曾于汇丰中国任职的王浵世,在出任民生银行行长之初,外界猜测这将是民生银行“将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安排,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在民生银行一位高管看来,王所带来的国际管理经验,能否适应民生银行的实际情况,还要另当别论。

实际上,民生银行发行H股的计划,最早形成于2003年底,为此,民生银行还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但在2005年6月2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且进入路演阶段之后,民生银行却突然主动暂停了其海外上市计划。对此,有解释认为,当时内地银行股的价值尚未被境外投资者充分认识,估值明显偏低,因而机构投资者在路演中给出的意向买价远低于预期。但也有猜测称,股东们不顾市场实际情况,在要价上所采取的强硬态度,最终令那次“海外冲锋”无法前行。为此,民生银行白白付出了一笔上市费用。

董文标的考验还远不止于此。2007年4月开始启动的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也一度被其寄予厚望,他甚至认为未来10年民生银行就要沿着这个路子走。

尽管民生银行2008年年报显示,事业部改革初见成效,事业部存款增幅为31%,事业部贷款余额增长了15.8%,但董文标仍不能松一口气。7月1日,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事业部由原直营模式变为矩阵式管理,随即引发了对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成效的诸多质疑。在运筹H股上市之时,他仍需“两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