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之路——美术教育60年


美术教育60年    

    中华文化素以人性发扬为经邦治世的根本,重视以美术陶养、化育止于至善的君子人格。新中国的大众美术教育,以现代化方式和形态延续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化传统。
  新中国前30年,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切政治诉求,美术事业为国家意识形态所整饬。其时的美术以凸显政治主题的高度同一性,指向包括艺术家本身的全体国民,以期重塑切合国家政治实践需要的国民性。其时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的美术作品,无论高雅样式的还是通俗样式的,无论属于艺术家的专业创作还是属于工农兵的业余创作,都殊途同归地担当着以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理想塑造国民的使命,以至整体地具有大众美术教育的性质。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原先整饬的美术格局随之变迁。因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格局,美术转以消解政教诉求同一性、强调视觉快感或审美刺激多样性的“大众化”姿态,迎合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驳杂消费趣味。维系大众美术教育的共同准则,在这一时期被自由自在的娱乐诉求所取代。与此同时,面向公众的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却呈现空前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文化事业的硬件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助推,为美术多样化价值的交流与交换创造了条件。由“普及—提高”、“适应—征服”关系考量新中国大众美术教育,大体情形是,前30年力求“提高”与“征服”而后30年则转重“普及”与“适应”。
  世之大美,止于至善。大众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依仁游艺,追求民族复兴的当代社会实践,尤其需要用中华文化价值观陶冶民众,以期人文蔚起、化成天下。进入新世纪,国家重视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关系民族素质陶养与提高的大众美术教育势必纳入文化的轨道。

请参阅《美术观察》2009年第6期“民族复兴之路(四)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专题讨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