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60年
民族复兴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宏伟社会理想和实践目标,也是把握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宏观历史视角和价值依据。
新中国60年相继开展的一系列国家社会实践,包括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历史地赋予民族复兴以实在具体的价值阐释和切实可感的现实形态。伴随这一历程的美术创作,不仅在动机、手法、内容、形式和风格等诸多美学范畴,以动态的丰富性应和国家意志与国民心志,艺术地呈现民族复兴诉求的宏大叙事或悠然情怀;而且随顺新中国社会实践主题的转换,整体地介入追求民族复兴目标的国家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造成美术创作错综复杂的格局和起伏跌宕的样态,即如60年的风云变幻,惟民族复兴价值追求一以贯之。为此,只有切合宏大的国家社会实践及其主题,才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洞察新中国美术创作宏观呈现的统一性,包括其形态特征、功利作用、历史意义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之前,因应突出政治主题的国家社会实践需要,美术创作崇尚同一性,讲求重大题材、叙事结构、经典样式、写实手法和典型品格,以至在统一认识、弘扬理想、激发热情、培养人格方面影响巨大。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社会实践转重经济主题,介入市场经济实践的美术创作,以张扬差异性的个人话语、符号集合、颖异图象、解构作风和娱乐气氛,在活跃思想、突破规范、刺激消费、培育市场方面推波助澜。在国家社会实践中,文化主题于21世纪真正凸显。比之于政治、经济实践造就的强大硬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文化实践走向前台,且把弘扬中华文化与实现民族复兴作必然联系,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推进。即如国人注意到的“回归传统”迹象,以切入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驾驭美术创作,于今已见端绪。这端绪预示着一个文化的未来。
请参阅《美术观察》2009年第5期“民族复兴之路(三)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专题讨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