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60年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现代化,作为贯穿其间的历史主题,始终寄寓着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志,也构成新中国历史的一种整体性。
新中国60年的美术研究,其取向一直切合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脉动,是以“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所构成的一种现代化美术理论形态。其颖异性由“美术”地看待社会生活的特别视角直接地表现着,相对于中国古典形态来说,这种视角是不可能专门化的。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的今天,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在内的整个美术研究,其研究主体、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问题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古典形态的思想主张、理论范畴、概念术语、研究方法和学科分类。借助阐发、讨论、批评与争鸣等学术活动和浩繁的史、论、评著述,新中国的美术研究不断加强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促进着整个中国美术形态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时空中演绎开展的美术研究,结合不同时期的人文条件和社会实践需要,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创作与欣赏、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阶级性与人性、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一系列理论范畴,涉及美术本质论、特征论、本体论、价值论、功能论、创作论、欣赏论、发展论、研究方法论等诸多重要论题的研讨,以及美术史、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史学、美术批评学、美术哲学、美术文化学、比较美术学、阐释美术学和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诸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建设,堪称体大蕴丰、成就巨大。
在美术研究实践中,中国学人不断遭遇到“现代化”所预含的规定性,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西方化”倾向。今天,美术界所表现出的构建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美术价值体系的要求,无疑是熔铸60年研究积累的一种思想深化。
请参阅《美术观察》2009年第4期“民族复兴之路(二)新中国美术理论与批评”的专题讨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