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交流60年
在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透过“民族复兴之路”的学术视角,审视新中国美术发展史,最能表达我们慨当以慷的祖国情怀。
60年的光阴,相对于漫漫数千年的民族文明历史,宛如“弹指一挥间”。但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上,这60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时间质量。这质量可以解读为中国的现代化变革,更可以解读为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目标的卓绝努力及其卓然成就。沿着民族复兴的路向,合着国家成长的节律,跋涉60年的美术事业蔚为大观。
美术交流,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要是没有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或外来影响,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和形态面貌就不会是目前的样子。回顾这60年的历史,21世纪之前的美术交流,无论意向还是实践,于我们一直是“学习”或“借鉴”;合着国家社会实践的脉动,其对象经历了从20世纪上叶的西欧到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再到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的变化,我们的美术形态及其折射的意识形态色彩也随之变化。当然,这一时期的美术交流难免有不够对等、缺乏互动,并且有失文化判断和选择的消极因素,却寄托着中国人希望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热切心志和诉求。原本应该是双向的文化交流偏转为单向的文化引进,其“逆差”难免给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美术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其积极意义同样明显,即如我们对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因此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也切实地掌握了许多新的艺术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油画、雕塑、版画等日益融入本土的外来美术形态,当代中国获得了主导“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这等宏大文化交流平台的坚实基础和资源优势。进入21世纪,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扶正文化交流格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增进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表现中国的交流自觉,今已在美术领域表现为文化输出意识的加强和相关交流活动的主动展开。
请参阅《美术观察》2009年第3期“民族复兴之路(一)新中国美术交流”的专题讨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