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京华之我的“北冰洋”


    下午外出正口渴时,看见一个放学的孩子把半瓶没有喝完的饮料扔进垃圾桶……不禁感到现在的孩子们的价值观变化有多么大,节约是美德,不知还有多少存在在他们的头脑中。

    看着小孩扔进垃圾桶的饮料,我突然想起了我们那时的美味——北冰洋汽水。那可是一滴都不舍得浪费的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早期的北京,一统天下的消暑饮料是本地的北冰洋汽水,据记载,1988年是北冰洋汽水的巅峰,卖汽水产值突破了亿。九十年代北冰洋悄声匿迹,直至1994年北冰洋被百事可乐收购,于是,它和它代表的一大批上世纪60~80年代辉煌一时的经典国货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记得二、三十年前的炎炎夏季,北京人最大的享受之一,就是在睡足午觉后,换上一瓶冰镇的“北冰洋”,咚咚咚几口灌下去,任由二氧化碳从喉咙不断涌出,在打嗝儿中回味淡淡的橘子香味,这样的情景已经早就消失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现在无数新品种的饮料永远无法达到北冰洋汽水当年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百事可乐以及可口可乐在现在也不过是两族鼎立,而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唯一承认最好喝的饮料只有北冰洋。可以随便去问一个在北京长大的80年以前出生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里,陪伴他们长大的汽水是什么?唯一答案只有:北冰洋。

    北冰洋汽水就是那种黄色的桔子味道的汽水,装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味道有点象现在的美年达,但没有那么甜,上面是铁皮压盖,瓶子上会有突起的北冰洋几个字,那是最原始的包装,因为实在是我太小时候的记忆了,所以具体那上面的字是怎么写的我实在是记不清楚了。后来的包装就是白底红字上面写有北冰洋,好像还有一只北极熊,但我始终认为换了包装以后的北冰洋没有原来的那种好喝并且因为瓶子的外形改变了总觉得比以前的少了好多。

    小时候的饮料除了妈妈单位发的那种浓缩桔子汁最喜欢的就是北冰洋汽水了,因为那种桔子汁喝前要兑好多水所以一点甜味都没有,而且每次奶奶给我冲的时候都会只放一点点桔子汁,这让我很不满意,因为那样就会完全没有味道,而每次我抗议的时候奶奶都会对我说太甜了我的气管炎就会发作。这时候我就会无比希望能赶快到夏天,这样就可以用厨房里那一箱空的北冰洋瓶子换汽水喝了。那时候去买北冰洋汽水都得拿着空瓶去换,我记得大概是两毛五一瓶,每次妈妈给我五毛钱说你去换两瓶汽水喝吧,我就会高兴的去厨房掏出尘封了一个冬天的落满土的空瓶子去小卖部换汽水。最喜欢那种冻得有一点冰茬的,喝起来又解渴又好喝。

    那时,由于没有冰箱、冰柜一类的设备,小卖部、合作社一般都会用一个大桶盛满了凉水,偶尔商家还会往桶里扔进一两块冰,将汽水放进去泡着,也就是北京话里所说的“镇”。汽水销得特别快,往往是一桶还没泡凉就已经被顾客买走了。一些地方比较宽裕的小卖部就在门口用水泥砌起了一个大池子用来泡汽水,基本上一两箱的“北冰洋”放进去都没什么问题。再到后来,可能是嫌用水“镇”的效果不太突出,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用“冰镇”给汽水降温的手法。那会儿在大街上卖的汽水都是把汽水搁在一大块冰上面卖,整块的冰上有好多半圆型的槽,汽水一瓶瓶的放在槽里刚刚好,让人看着就觉得这汽水肯定够冰,喝起来也肯定解渴。记得小时候,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只要是看见门口摆着一块一米见方,30厘米到50厘米厚的大冰坨子,不用问,准是卖北冰洋汽水的。一般冰面上会凿出一个个的小凹槽,汽水、啤酒就好像不守规矩的幼儿园小朋友,高高低低错落着排成了一排。小卖部的老板守着大冰块,一边与街坊邻居谈笑,一边不住地用手翻转着饮料瓶子,让它们“均匀受凉”,偶尔还会往上面浇一些水。

    遇到有人过来掏钱光顾,老板非常爽快地拿过瓶起子,利落地一撬,对于瓶盖的去向却丝毫没有关心的意思。就在同时,“口兹”的一阵响,汽水就如同开了锅一般,迅速往上冒着一排排的泡泡,一股袅袅婷婷的白气顺势从瓶口冒出。瓶盖则翻滚着在地上快速地舞动着,然后又马上平静。不到晚上打烊关门,小卖部老板是绝对不会打扫这些瓶盖的。一瓶北冰洋见底,顾客心满意足地交回瓶子,拿上押金,同时伴随着几个响亮的嗝儿,甚至“放气”现象,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小卖部门口一摞摞的印有“北冰洋”字样的塑料汽水箱子以及或用硬纸箱子或用木质三合板做成的写有“冰镇北冰洋汽水”的大招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据有关记载,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1936年,那时还叫北平制冰厂,是北京市第一家人工制冰企业。卢沟桥事变后,被充作日军专用仓库。后制冰厂恢复运转,但是经营惨淡,于1948年前后倒闭。1949年,制冰厂收归国有,改叫北京新建制冰厂,并招聘了10多名原来厂子里的老工人。1950年6月,制冰厂正式注册风靡了半个世纪的“北冰洋”商标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标图案,是由著名的画家设计完成。当年就出产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果味冰棍。第二年又增添了雪糕、冰激凌等品种,并在这一年改名为北京市食品厂。1954年,经过当时市政府批准,“北冰洋”正式在北京安乐林路安家。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上海的屈臣氏迁入京城同北京市食品厂合作。屈臣氏从上海向北冰洋带来了数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体化灌装流水线。虽然设备年头有些久远了,但是在当时的北京,那可是第一家用现代化的作业生产汽水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北京的市民在抱怨炎炎夏日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北冰洋汽水送来的凉爽。同时,上海方面还派遣了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技工来到北京协助生产。一个汽水厂在当时竟然受到如此重视,在今天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大概这也决定了北冰洋在此后30年里的“贵族身份”。童年时代作为合唱团团员的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为外国来宾表演的蔡国庆,坦言除了国家荣誉外,最让他兴奋的是在大会堂有喝不完的北冰洋汽水。

    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内的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在逐步地提高,很多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温饱了。但是同时,消费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商品供应的缺失实际上并不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北冰洋食品公司的一系列产品恰好满足了北京市民对于冷饮方面的新的要求,特别是北冰洋汽水,一上市就受到了北京市民的喜爱。一毛钱的汽水,对于一个月收入可能只有二十几元的家庭来说,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奢侈品”了。但是每到夏日,一瓶冰镇的北冰洋汽水,不但对于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就是对成年人也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

    写了这么多好想再去买一瓶北冰洋喝喝啊,最好是冻出冰茬的那种,还有充满奶油味道的淡黄色的双把儿,但是真的想买到他们已经是很难实现的事情了,品牌的逐步发展使我们得到了好多也失去了好多,儿时记忆的甜蜜和物质窘迫的酸涩使那个年代永远停留在了我的童年时光。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房地产开发消灭掉了那一个个小卖部,大冰砣冰镇的场面以后恐怕只能从电影里看见了,然而,盛夏的暑假的下午和小朋友空瓶换汽水的年代永远不会从我的记忆里消失,北冰洋这样的记忆中的品牌也永远不会消失,至少他们陪我走过了充满幻想和物质需求的童年。还让我明白了,稀有才会珍贵,我会把这段时光永远珍藏在我曾经遗失的记忆中。


附:令人怀念的“祖母级”国货

    尽管类似北冰洋等的很多“祖母”级国货都绝迹于商店,但崇文门有一家大方百货店却多年来坚持卖这些老国货。门脸很小,还保留了玻璃柜台,售货员用算盘结账,走进去简直恍若时光倒流。在这里能找到友谊雪花膏、北京鹿牌暖壶、北京天好牌老式秋裤等等经典国货。如果留意,其实在一些超市也能发现很多著名老牌的踪影,比如北太平庄一家物美就有很全的百雀灵、蜂花等等。

    友谊雪花膏(产地:上海。流行时间:70、80年代)
    白瓷瓶、绿铁盖的包装是它的标志.香味非常浓郁。雷锋的同事乔安山回忆雷锋时谈道:“他还用。友谊牌’雪花膏来擦脸,这在当时的青年男工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只有女青年才用雪花膏。”可见雷锋在那时候算得上很时髦。

    海鸥相机(产地:上海。流行时间:70、80年代)
    作为国产相机里最著名的品牌,海鸥相机是很多摄影发烧友们当年的入门机器。如今.随着数码相机时代的来临,海鸥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品牌。如今,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会无比深情地怀念自己的海鸥情结。

    梅花牌运动服(产地:天津。流行时间:80年代早期)
    一种红色白杠或蓝色白杠的运动衣.其巅峰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穿着鲜红色、胸口绣着“中国”的梅花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最近两年.梅花牌又小规模地卷土重来。

    回力鞋(产地:上海。流行时间:70、80年代)
    白色厚底运动鞋.鞋帮很高.被人们称作球鞋中的“大哥大”。倘若能穿双回力鞋.足可以象征家里的富裕程度。王朔曾经说过:“文革”时期社会秩序大乱.这款鞋和军帽一样都是小流氓抢劫的主要目标。经常看到某个帅哥穿着’回力’神气地出门去了,回来光着脚,鞋让人扒了。”

    英雄钢笔(产地:上海。流行时间:80年代)
    在人人都要临摹字帖、争取练出一手漂亮钢笔字的年代,拥有一支英雄钢笔无疑很有面子.当时干部的标准形象就是在胸前的口袋上插一支钢笔。英雄钢笔的另一个身份是充当奖品、礼品.用长条盒子包装起来.隆重程度简直不亚于今天送珠宝。

    蜂花洗发精(产地:上海。流行时间:80年代前期)
    使用透明塑料瓶装的黄色洗发水.据说这个诞生于70年代末的品牌是中国第一个洗发露。那时公共浴室里到处都是蜂花的透明瓶,往往还是一个黄瓶,一个红瓶.红瓶洗发.黄瓶护发。80年代后期,飘柔铺天盖地地做时尚广告浩浩荡荡而来,蜂花立刻显得太“土”了。

 

20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