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国庆,人民大会堂在搞北京建城史的展览……《北京青年报》大标题赫然写着:领略北京生活质变之美……
刚从深圳回来,坐车飞驰在机场高速上,看到旁边一辆“小面”也在跑,突然想到代表北京时代刻度标志的“面的”。面的实在是也应该被送进北京博物馆,它实实在在是这座800年古城走进现代化的见证。
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的,被市民戏称为“黄虫”的面的,开启了北京大规模出租车行业的历史。“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
面的是微型面包的士车的简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应着“以低档车辆、廉价车费满足市民需求”的口号和北京市政府提出的“一人招手,几辆车等候”的出租车行业发展方针出现的最早期的出租车。当时,仅北京一地就拥有面的十万辆以上,在给市民提供着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制造着严重的尾气污染。那时的面的主要的车型是天津产的“天津大发”。最早一批还是日产发动机呢。曾几何时,黄色的面包出租车是北京市民出门代步的亲切工具。一块钱一公里,物美价廉,被人们亲昵地称为“小面”。
面的的经济实惠也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坐得起的出租车。在北京出现面的之前,也有另外一种出租车,但是那种车价格比较贵,且数量也少。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在博客中撰文回忆:“那时北京的出租车大多是日本的皇冠车,起步价好像是六块四毛钱,每公里单价是一块二。出租车司机还特牛,他们只在大酒店宾馆前停靠,对伸手打车的人常常不理不睬,就是在宾馆门口趴着的车,那戴着白手套、身穿西装的司机也要像审贼似的盘问你一通,末了还不一定去。”我记得我小时候坐过一次那高级的皇冠出租车,是一次发高烧,半夜找不到车去医院,母亲情急之下叫了一次这昂贵的奢侈品。要知道六块四的起步价对于那时月工资只有不足百元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好多天的消费。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那时的出租车是和五星级酒店,外企、高管甚至大款,大哥大等东西联系在一起的。以致后来刚开始坐小面也一度觉得很拉风,主要是不论高级、低级的出租车,发票都是一样的。
那时的出租车票都是手写的,一共三联,司机给客人开票,上面要写明从哪儿到哪儿,公里数,等候时间,日期,司机名字等等。票上记得还有英文,所以感觉小面也很“高档”,因为也“涉外”了。
“面的”由于其价位低,每运营一公里收费1元。且客货两宜,很方便百姓运送如彩电等一些较大的物品,其多功能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因此,它的出现很快就受到了老百姓的偏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3年,北京“面的”已达到3.5万多辆,占北京出租车总量的51%。当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要有汽车的地方,都有“面的”在行驶,成为京城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北京街头,满眼望去,几万辆“黄虫”穿梭往来,也算是北京一道“靓丽”风景。那时老北京大多都比较喜欢面的,老外、有钱人都不太坐面的,他们觉得面的坐起来不太舒服。夏天太热,冬天太冷。“面的塞个五六个人不成问题。有时候打车的人想顺带搬点小家具啊,家电啊,自行车啊,都能很方便地一起带走。” 虽然面的能装五六个人,甚至10个人都能挤进去,但是乘坐十分不舒服是真的,摇摇晃晃;……这就是面的的“个性”。那时在装饰设计公司工作的我,经常用小面帮我拉样品、涂料……
北京出租车业从1992年开始放开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结果是,车辆从1991年的1.62万辆发展为1994年的4.9万辆。形成了私企为绝对主体和少量个体司机的市场结构。到了1994年,北京市开始逐步淘汰“面的”,街头的“蝗虫”逐渐减少,红色军团夏利增多。很多出租公司也在1996年把面的换成了夏利车。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要求也随之提高。张泽群则记得“出现了普遍的面的‘拒载’。乘客发现了怎么打面的便宜,面的司机的脑子转得比电脑还快,先问你要到哪儿?接下来是出租车公司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管理混乱。”受欢迎的面的逐渐沦落成了问题。1998年,为加强对“小面”的尾气排放治理力度,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以“砸面”回收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1999年,所有2.2万辆“面的”于10月1日前全部被淘汰,黄“面的”时代彻底宣告落幕。
如今,夏利也早已退出了北京,连红色富康也已经不多见,索纳塔成为了主力军。张泽群在博客中如此总结“面的”的功劳:“(面的让)出租车告别了牛烘烘的时代,司机都成了计算盈亏的经济专家和时事评论家。出租车司机的幸福指数也是社会幸福指数的参数。如此想来,面的实在是应该送进北京博物馆,它是这座800年古城走进现代化的见证。”
我想,即使不是环保的需要,“小面”也注定是个暂时的过渡事物。这也正是我们快速城市化、国际化过程中的特有的、“快熟面”类的产物的经典代表。它很好地适应了一个时期的需要,但却是难以持续的。小面可以简单地“销毁”,但如果是文化或者别的什么就难说了。也许未来站在另一个时间原点上回望今天,我不知道我们今天盖的有些房子会不会也成了“面的”类的东西呢?
“小面”十年,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留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中,作为一段温馨的回忆,也就此留在了北京普通市民的心中。
2009-9-23深圳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