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京华之我的“新东方”


晚上和红十字会韩陆大姐回忆我们上大学年代疯狂的托福热潮,不禁想在《童梦京华》里写写我们的“新东方”。虽然已经不属于“童”的范畴,但毕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

 

说起“新东方”,就要先提一下我的好朋友,“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才子徐小平老师。他1996年回国,创办了新东方咨询处,为很多向往留学的年轻人指点迷津。听说我要写“新东方”,他给我发来如下邮件说:

 

“我在1988年到1993年留学期间,写过不少歌曲。当时写这些作品,完全是海外生活孤独和痛苦,有感而发。艺术性多高,可能有争议,但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揭示心灵的深度上,确实能够把许多人感动得找不着北!给我十年留学生涯,留下了一个历史纪录。

 

1996年我回到新东方之后,在俞敏洪的鼓励下,每次学生聚会和讲座,我都要把这首歌拿出来吼叫一次。1998、1999年,新东方在首都体育馆举行过两次盛大开课典礼,面对上万新东方学员,我也曾唱着这首歌在首都体育馆狠狠过了一把瘾——我那失败音乐家的悲哀,可算在新东方得到了完美的补偿。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一般人还不知道:在新东方听我唱这首歌的听众,基本都是想去美国读书的同学们。大家的反应热烈是可以想象的,歌曲总是在哄堂大笑和热烈掌声中结束。但每次唱完了,敏洪都会告诉我:“小平,我看见台下有几个女士在低声饮泣”……几乎每一次,他都能发现这个现象,并总要告诉我他的发现。我知道这是敏洪是在激励我、夸奖我,但我总怀疑并非我的歌感动了她们,而只是我的嗓音把她们吓哭了而已——要不就是敏洪雇了几个女生专门跟着我听歌哭泣。

 

我的歌能够引人笑、引人哭,毫无疑问是我的骄傲。最令我骄傲的,是我作为一个留学过来之人,在新东方学生即将走出国门之际,把海外留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灵诉求向大家展示,起到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和启迪作用。使得新东方学员在出国前就对出国有了一个生动的心理预期。

 

唱这首歌最多的场合,是在寒暑假、结课期间和敏洪、王强等人去教室巡回慰问时。每次演唱前,我都要忸怩一番,假装是被人要求而唱,其实心里早就想对着大家鬼哭狼嚎一番了……”

 

小平没有阐述当年意气风发地和俞敏洪、王强等人折腾新东方的艰辛,而是讲了这样一段故事,很能反映那一代知识分子创业者的浪漫情怀。1993年,新东方成立,由此拉开了浩浩荡荡的出国“运动”。无论学到本事与否,出国的人头上都套着一圈无形的光环。后来人们称留学叫“渡金”,管回国的人叫“海龟”,这都是后话。尽管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写尽了留学生的辛酸,但那十几年里,出国留学一直热度不低。我常拿这事儿解读今天北京、上海等泛全国移民中心的城市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房地产压力,不过,这当另表。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正是我们大学毕业时,中国留学热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想走出国门,到国外去看一看。那时几乎是全班考托福。

据新俞敏洪回忆,当时在北大的他也想出国,却未能成行。1991年,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职,此时,他依然没有放弃出国的梦想。为了赚取出国费用,他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问平房当教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的全部家当。俞敏洪在后来的多次回忆中提到,培训班开办后,第一天仅来了两个学生,两个学生犹犹豫豫地交了培训费,转身又把钱要了回去……但没过多久,这个简陋的培训班就有了起色。1993年,俞敏洪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可以说,是留学热造就了新东方。”俞敏洪感慨说。事实上,在新东方之前,北京几乎没有像样的出国英语培训学校。

 

1992年底到1993年开始,“出去留学!”成为众多年轻学生惟一的梦想。恰逢此时,一部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故事的《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全国,创电视剧收视率纪录,几乎人人和哼唱“千万里,我追寻过你”。电视剧里描述的国外生活虽然有些艰辛和苦涩,但还是令许多人为之向往。新东方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从一问10平米的破烂教室,逐步做成了全国最大、最有名气的出国英语培训学校。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等许多国家缩减留学签证名额,但留学热依然持续升温。“我上大学时,我们班里就几乎没有一个同学不想出国的。从大一开始,就有很多同学到新东方报名学托福和GRE。到大四时,就没有一个同学没去新东方上过课。但真正能出国的也就那么几个。”我的好朋友,北大法律系毕业的傅蓉律师说。

 

1993年初,我也去五道口上过最早的新东方课程。我从没认真考过托福,但新东方留给我的印象是无比深刻和刺激的。那时上课是在一个至少200人的大教室里,昏暗的教室里挂着歪七扭八的日光灯。印象最深的是龚东风老师,上课那煽动性,我看不必法轮功差哪去。男男女女听课时那份狂热,绝对有群众运动的“范儿”。说实在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二十多岁那帮人的狂热和激情早已昭示了今天这帮40多岁海归的能量。

新东方的魅力在于它是可以相信的学习一些知识的地方和可以成就任何一个人梦想的地方。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在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

 

和新东方真是很有缘份,认识尹珊珊博士也是和新东方有关。介绍的人第一句就是,这是我们新东方的高材生。她记载了80后的新东方记忆:

 

“98年的一期《三联生活周刊》已经刊载了关于俞敏洪和新东方的故事,远在广州读高二的我突然就热血了起来,觉得好像美国不再那么遥远。

 

那时候要报上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三月份报名,已经只有加座了,还是托人民大学的师兄去排队,鞋子都差点挤掉,可想而知多么红火。

 

那些个盛夏的早晨,我住在五道口,每天骑单车到一个大礼堂上课,偌大的礼堂全都呜泱呜泱的坐得密密麻麻,每个人就半米宽的桌子,上面堆放着笔记本、教材和练习册,还有各种各样的词汇书,一眼望去,比高考壮观多了,更肃穆的是,即使有七八百人,却鸦雀无声,只有电风扇轰鸣,烈日当空,每天都有被抬出去的中暑兄弟,看到那个场景,既激动人心又让人压抑,几乎就是英文集中营。说实话看到那些教材我都想吐,电视里正在放《还珠格格》,天气热得离谱,我却只能在书桌上啃词典,做真题,一道一道的错,一次一次的提高,那是真的苦,好苦,没尝试过的人很难体会得到。

 

中午的时候,我们总会到新东方总部去转转,看看有没有新出的词汇书,买几根玉米当午饭,路边有许多卖过期时代周刊和电影原声的小摊贩,还有卖真题和教材的,供给那些报不上名的学生们,其实没上课的话看教材也是没用的,不过据说他们都能够借笔记抄,抄啊抄的就过了600分了。

 

当时的常用词汇叫做“牛人”,早在罗永浩之前,新东方就已经出过不知道多少个托福GRE大师了,彼时正当年的是张红岩,自称red rock,讲词汇令我叹为观止,虽然是标准的用中国人的方式学英文,却又有奇效,那个时候新东方老师上课讲段子的风格就已经确立,课程紧凑又幽默,只是我们大多数来不及笑,多是趁着笑话的时间补充笔记,可即使是那样,也是开怀。我还记得有一个叫做jerry的男老师,当场表演蝶泳的分解动作,示范词汇拆分方法,那个老师身材非常棒,表演的时候令多数女生尖叫,热血沸腾。Jerry啊jerry,后来去了哈佛读经济。

 

十年前感受新东方,还是那个质朴却拥挤的地方,人头涌涌,目标明确,我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有点像英文传销,老师给学生鼓励,介绍美国的大好河山,听得大家眼睛都绿了,而还有好多的老师亲身示范,考了高分之后在新东方当老师,只要你嘴皮子勤快有个人魅力,赚够了美国几年生活费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想像一下吧,那么多的学子,夏日灰头土脸、起早贪黑抱着十多斤的像机器人一样背诵、做真题,简直就像三十年代卓别林电影中的画面,我感到一种兴奋的沉重。

 

非常美好的回忆,我真是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潮流……回到广州考托福,成绩很好,把这段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他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非常羡慕我,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广州,还只有疯狂英语哪!我对同学说:你们的勤奋比起新东方的疯子简直就是九牛一毛。高中同学撅倒……

 

回想起来,在新东方的那个暑假,是我最勤奋刻苦的一段时间,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挥汗如雨、精疲力竭、气壮山河!它的气氛就是无比能激发人的潜能,一两个月我背诵了一万多个单词,俞敏洪拿着红宝书指天咆哮的场景,现在可能有点好笑,可当时却令我振奋得想哭啊!他简直就像是戊戌六君子啊!

 

2007年我去考GRE,还是选择了新东方,已经有了明亮的小教室,老师们段子不断的风格仍然延续,气势依然磅礴,可对比8年前,出国已经简单了很多,大家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苦读,而且都非要拿奖学金不可。我感慨啊……”

 

自新东方以后,各种类似的英语培训学校风起云涌。华尔街英语培训学校、EF英孚语言培训学校等因师资力量雄厚,也逐渐树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但只要想出国,北京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还是新东方。

 

1981首次托福考试举行,当年考生只有285人.两年后涨到2500人,1985年达到8000人,1986年则涨到18000人。在留学热最盛行的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惟一的奋斗目标。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想去美国或加拿大留学的最佳途径就是考托福(TOEFL)。那些年.手里捧着一本托福考试教材.耳朵上挂着一副耳机.边走路边念念有词的“托福狂”成为很多大学,特别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校园的一景。

 

新东方之所以是新东方,前面说了,它首先是一个可以相信的学习一些知识的地方,不管是英语知识还是其他任何知识。在新东方你可以了解英语,中国和外国的各种文化和不论高尚的还是下流的,低级的还是高级的笑话。其次,它是一个可以成就任何一个人梦想的地方。太多没有学历的人物在新东方确是品牌人物。我记得我的一个老师说过,一个人不要会的太多,只要会把他的东西卖出来就好了。再有,新东方确实改变了很多日人的学习英语的状态,不管以前我们是怎么样学习英语的,至少我们现在不在把这件事情看的那么复杂了。

 

国民需要亮点(新东方常用词汇)而更需要知识,让知识变得快乐和专业,这就是新东方。

 

2009-9-1全国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