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为配合不同人的“口味”,本篇文章分简洁版和冗长版,请根据个人有效时间和兴趣程度分版阅读。谢谢支持!

 

简要版——

  1、湿的由来

  鲁迪.卢克讲述了一个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有感觉能力的肉身机器人(meatboppers)如何反过来控制和改变人类的故事,对人类脑力(湿件)与带有编码化知识(软件)的机器人(硬件)的结合最终可能摆脱人类的控制并影响人类进化的前景,作了大胆的想象(梁光严)

  湿件作为人类脑力,是相对于软件(带有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

  知识型企业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技术,呼吁给予软件工作者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2、湿的本质

  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

  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用后现代的术语,叫返魅。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招魂”回来。

  当人们把组织象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人与人象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份、兴趣快速聚散

  3、湿的原理

  从社会件到社会资本

  人人要靠社会件联接。按Clay Shirky的说法,社会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等聚集人气的地方,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

  社会关系的自然化

  “蚂蚁是社会件的昆虫,它们有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分工,依靠集体的力量克服了严酷的大自然带给它们的大数灾难和危险,顽强地生存、繁衍,以至成为动物界鼎盛的‘蚂蚁王国’。因此,它们可称得上是‘种内互助’的典范”。

  社会件,并不是一种外在于自然本性的东西,而是一切湿的东西中,自然而然存在的倾向(当然只是一个片面的倾向)。绝对排斥这种倾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类就会充满“无缘无故”的恨。

  社会组织的日常化

  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一小群人聚一块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现代人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哈贝马斯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意思,不是强调作为节点的主体个人的价值,也不是与节点对立的整体本身,而是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这个“间”的价值。这个“间”,就是我们IT人常说的TCP/IP,就是INTERNET中的那个INTER。主体间性,就是以INTER为本质的NET。所谓湿,就是指INTER。

  为什么INTER是湿的,而不是干的呢?如果懂中医理论,就好理解了。中医说的经络和气就是这种存在于INTER状态的东西。经络和气,既不是存在脖子上,也不是存在于脚脖子上,而是存在于从脖子到脚脖子“INTER”的全身联系之中。人的经络和气一断,人就由湿变干,由活变死。

  人人时代

  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雷.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务化”。

  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

  社会关系的简单化

  社会资本中的信任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

 

演讲版——

  《未来是湿的》这本书刚一出,编辑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说迅速登上排行榜的首位。我当时非常的奇怪,本来我以为今年的畅销书是别的书。这个书我就琢磨为什么会受欢迎,其实这个书的原书名不是这个,最早是我的朋友胡勇翻译的,他翻译的是《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好象是这本书,后来人大出版社说是《未来是湿的》这个题目比较好,后来坚持要换成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我是在哪一年,在02、03年写过一篇文章《未来是湿的》,后来就不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来出版社找到我,说你给做个序,然后劝说胡勇把这个名字改了。胡勇大家都很熟悉,翻译《数字化生存》的,我很佩服他,他特别有敏感性,什么书到他手里特畅销,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书本身没有什么,经过他的翻译出现大的流行。最典型的是《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如果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其实这本书写的并不怎么好,但是他当时在十年前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所以我形容胡勇是今天的严复,严复在上个世纪文明转折的时期,也有这么一次经历,翻译《天演论》,《天演论》今天看来还不如《数字化生存》,整个是一个科普读物,而且科普读物里面也不是高档的。但是由于翻译的时间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它翻译出来,这么一本很破的科普读物产生了社会革命的影响,说明当时大家需要这个概念,中国在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这个概念。天演论当时说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折的时期,他在说,如果你不转,你就整个被淘汰了。《数字化生存》跟《天演论》主题是一样的,就是在一个文明的转折点上,你转还是不转,转就活下去,不转就死。所以当时《数字化生存》的书名也不叫这个,然后是胡勇一定要坚持,当时也是跟出版社争了半天,后来坚持用这个书名,最后一下击中了社会思想的要害,我记得当时在美国拿它很一般,到了中国一看,几十个部长,几百个司长迎候它,为了它做中国的信息革命报告,会场都进不去,我们当时是旁听,到那儿旁听,好象感觉上帝下凡的感觉。

  所以,我很佩服胡勇,这个书也有这个味道,也是一个转折时期的产物,我们现在都在思考上一代经济和下一代经济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了以后大家都在反思,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好象意思说我走回头路,继续回到旧的经济,我就能渡过灾难,可以说百分之百以上的人是这么讲的,主流也是这么讲的。表现什么?希望通过监管把以前的问题都解决,但是另外有一种思想已经出现了,不是回到过去,回到旧的时代就能解决,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奥巴马当时在他的顾问班子提出下一代经济的概念,以金融危机事件为标志,在这之前是上一代经济,我们之后面对的是下一代经济,在这个转变关头,这里面的趋向就非常重要。

  如果要用这本书的话说,在这之前是干的经济,之后有可能是湿的。

  湿是很具体的,但是你说未来的湿就变得很抽象。

  (PPT),这就是这本书,曾经入选《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这个人非常老资格的了,克雷.舍基他很早就是在互联网领域非常出名的人物。当初说湿,我是最早看这个有一个作者,我也不知道这个人干吗的,叫梁光严,他很早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觉得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就使劲的普及这个概念,“湿”的概念。他最初当时是说把人分成硬件、软件和湿件,硬件就是PC、CPU这些东西,软件就是微软的Windows、office这些东西,但是他认为将来会出现湿件的东西,湿件他是说大脑,如果拿软件和湿件相比,它俩都是知识的产物,都是脑力劳动的产物,但是它俩有个最大的区别,脑力劳动只有在湿的状态下能存在,而软件可以拷贝下来,脱离大脑,就是这种区别。最早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他提出一个叫默会知识个人知识的概念,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个人知识经济,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知识经济,他在5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这里面包括默会知识,比如说师傅带徒弟,只能存在于湿的状态,他写不出来。比如说炒菜,他炒的味道可能极为微妙,用语言是形容不出来的,过去我们拿一个菜谱,你看着那个写的头头是道,炒出来还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时有人嘲笑居里夫人,就是说居里夫人每次做菜,都是照着调化学品的配方、比例去做,但是总也做不好。这就是知识已经传承了,但是湿的部分没传过去,湿的部分没法传,不可言传。师傅带徒弟都是打三年柴,其实大家都认为这是欺负徒弟,其实不是,你想那个师傅是一个什么心理状态,他很多不是不想传给你,他实在说不出来,你就在旁边看着,如果三年你真的烧火打柴,那真是浪费时间了,你得观察师傅细微的东西这就叫带你,所以叫师傅带徒弟。

  我们当时非常注意这个概念,因为我们一直做IT评论,我是互联网周刊主编一直到现在,我非常注意IT业下一代的走势,我们现在认为,我有一篇文章就谈,我说现在IT正在向湿件走,比如说外包、呼叫中心,BPO,现在你做硬件、软件都过时了,现在BPO都被淘汰了,现在全球BPO正在被淘汰,这一点中国很难发现的,现在是KBO来覆盖BPO,这是印度主要的策略,美国这方面将来主要市场,也会非常的注意。KBO是知识外包,不是业务外包了,知识外包大量都是湿件的状态的东西,属于你当面的咨询,当面的给人家做服务,面对面的服务,这部分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被称为下一代的IT产业的高端,所以我们当初因为这个对这个事情感兴趣。

 

  当时湿件和软件还有一种比较,我当时举了王智中的例子,王智中最早在做新浪之前,他是做四通利方,他是IT业变成高手,他最早给北大新天地做,中文输入法,最早我们都是用英文,根本没有什么中文,他出来了以后,才开始做中文的东西。当时相当于终于可以用到中文了,这个技术,最后他和新天地吵翻了,吵翻了以后,我就看过新天地的总结,他把王智中赶走了以后,他们扬扬得意的总结说,评估知识到底流失没有?说没有流失,为什么呢?勒令王智中把所有的开发的软件原代码全部扣下留住,全部的开发手册,所有都留下。我特别注意的是他们在报告里总结说,搜查了王智中的纸篓,连里面的纸篓都没有带,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但是王智中的脑子带不走,他的创造性带不走,他的企业家精神带不走。最后王智中进到新浪以后,新浪在比较高潮的时候,它的市值可以把整个首钢买下来,换句话说,他把他所有的软件都扣下来了以后,他流失了一个首钢没发现,这就是典型的湿件状态的东西,新天地吃亏都不知道吃在哪儿?这就是可见他没有湿件概念的时候,做出了重大商业判断的失误。

 

  在12年前我写过一本书,那个里面我就讲,我当时引了一个美国人的说法特别有意思,他说微软这个公司每天都在暴涨暴跌,为什么?因为一到下午5点下班,这个公司突然成为实际上最穷的一个公司,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带着他的脑子下班了,他的智慧都在他的脑袋里。当地美国人最初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他还不好评微软的资产,你说你房子不值多少钱,论地也没多少,为什么评成一个市值最高的公司呢?不好做财务的帐,说下午一下班,这个公司和破产没什么两样,什么资产都没有,但是等到早晨九点钟的时候,这个公司又成为世界的首富,曾经一度达到44个国家国民生产综合,排在最后的44个国家,在哪儿?全在湿件里。

 

  如果说这个时代不发现湿件这件事,未来是湿的事,大脑在活的状态,它的价值和它把知识写出来,这个有本质的区别,你可以失尽天下,“中制造”都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非常干,又干又硬都不值钱了,你说钱哪儿去了?它跑湿的地方去了,只不过没有发现。

 

  我到了印度做两国总理项目,印度总理想了解中国怎么成功?中国温家宝想了解印度为什么成功,都觉得对方有点莫名其妙,我去了以后,报告一大堆,最后报告在曼谷做的,跟咱们的事有关的,我说实际上在早期分杈口的时候,有个作家他说人生其实很长,但是关键之处就两三步,就在道岔口上你一旦选择,你这一辈子命运就被锁定了,命运无非就是叉路口,你走入另外一个叉路口回不来了,就叫命运,你就被锁定了。中国在当初锁定的是我们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好,发展IT,什么看得见PC看的见,软件看不见,十年前就觉得软件不好,不是我们发展不了,而是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东西发展不好。

 

  我有一次和郭伟聊天,那个时候联想还没有分家,说服务做的非常好,你有什么诀窍,他说了一个让我大吃一惊,他说服务这个东西中国人是不认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怎么让他看得见摸得着呢?我一定要求我的部下这个服务一定要有体积,就是要有长,有宽,有高。怎么做呢?我先把我服务的承诺写在一张纸条里,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小盒子里再放一个大盒子里,大盒子再套一个大盒子,这不就有空间了吗?这就是服务,我端给你,顾客一看,那个时候顾客很傻,我抱着一个很大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钱花的值,其实一层一层的打开,就像那个相声里说的挠挠,这个东西,中国人虚的东西,中国从头到尾不喜欢虚的东西,他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没有价值,那就是湿的东西典型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实际上还有一个大的分杈是什么?我认为知识下一步向哪儿走的叉路口了,很可能会形成两个路径,一种认为知识就是干的,会沿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向去。知识产权是什么东西?如果火山爆发和爆发出来的灰给区分开的话,所有知识产权可以保护的只能是喷发以后的灰,或者说知识的尸体,它已经脱离了湿的过程中。但是喷发的过程没法用产权保护,喷发,我们通常叫做创新,这个时候你控制哪一点?比如中国和美国博弈,在下300年竞争关键的时候,你是控制火山爆发的过程,还是爆发的灰烬以后,我把它控制住?这决定着大的博弈。

现在美国主流的意见会认为微软这种路子是对的,但是它的支流,谷歌这种路子就是开放共享,这种制度设计就是要把握活的东西,现在明显的看出Google在站上风,但是它整个思想没有给它提供根据,认为Google都是不合理的,中国人没有这个概念,中国人两种概念都可以接受,也可以接受知识产权和盗版的概念,他接受盗版不是盗版,实际上是一种共享。待会儿我们再看下面的逻辑,它和湿是什么逻辑?不要简单的想盗版,你想它的实质是什么东西。

 

  后来又出了一种类似跟湿同样的说法是人件,也是表达这个东西,湿件作为人的脑力,相对于软件、硬件,这是当时软件工程里面的人与软件这个说法,首先从IT起来的,后来因为被几个流行作家写成小说,被大家广泛知道了。

 

  克雷.舍基他说的是实际上是这个意思,是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他认为我能不能有一种组织,它没有组织的形式,却有实际上组织的内容。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湿的东西,干的东西都是有形式的,湿的东西没有形式,我们从这里直接可以进到题目里来了,为什么叫无组织组织力量?无组织组织力量在哪儿?

 

  我们在实践之中,也可以看到SNS现在非常火,中国人特别好这个东西,短信群发量极大极大,短信有组织吗?短信没有组织。但是你看得出来在春节、重大节日的时候,中国的整个短信的爆发量全球从来没有这个现象,说明这些人和人之间有沟通的东西,但是又没有组织形式,但是它又组织起来了,这些都是一些实证的东西,为什么聊天室、博客等等都出来了,背后是什么?我们其实所谓的湿我来解释这些问题。

 

  湿的本质是什么?

 

  开始说服胡泳没有说服他,他不想改这个民自,后来我用了这一个例子把胡勇说服了,他看到我写的这个他觉得有道理,在座的都特年轻,原来我们那个时候看的苏联的故事片特别有意思叫《办公室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对话我觉得挺切近这个湿的含义,女上司爱上中间这个老头是他的部下,这个部下很善良,但是整天特懦弱的样子,她老想让这个男的向她表示爱情,可以男的又不敢,后来她就生气了,非常严厉的说“你说我干巴巴的”?意思是说我没有吸引力吗?当时就把男的吓慌了男主教吓得摇手说:“不,正向反,你湿乎乎的”。这个最形象的表现出什么叫干,什么叫湿了。

 

  这个干巴巴、湿乎乎实际上是说你有人情味,还是没有人情味。什么是干巴巴的,我们站在大历史上来思考,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干巴巴的,你们有没有这么总结过,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的本质就是干巴巴。未来下一代是什么?还有一次跟它完全相反的现代化就是湿乎乎的,看起来这个词极为的不正宗,极为另类的表述,但是我告诉你们,它是在主流思想里有最正统的根据。

 

  过去我们说文艺复兴和整个工业化,到底给这个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们用一个词叫“袪魅”,这个魅就是湿的东西,整个工业化要干吗?要把社会生活中跟自然、人情味有关的东西驱除出来,彻底变成机械化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工业化、启蒙运动、理性化,理性就是把感情都排除了,感情就相当于湿的,理智是干的,理智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文字,变成公式,变成一切可以干的东西,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要付出一个代价,要把湿的东西袪掉。

 

  所以,整个工业化和启蒙运动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一次人类的烘干运动。因为人最初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干的一面,也有湿的一面,要把人的湿的一面彻底驱除,赶出去,是为了干吗?要实现工业化,实现社会化这件事,把社会化的成本降下来,说到本质是为了这个东西。

所有理性化的东西就是为了让普遍的东西战胜个别的东西,让一般的东西战胜特殊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它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就是要牺牲个性化,牺牲人的情感,所以我们一看小说十七、十八世纪的小说都是特别痛苦的过程,很有感情一个人,最后弄的没感情了。你看巴尔扎克一生写了那么多人生戏剧,其实就是人间悲剧,整个都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在小说开始,到最后都变成干巴巴蔫了的,最后就剩下钱了。

 

  所以我们看值不值得呢?其实我们看这二百年人们付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农业化的时候,大家都湿乎乎的,但是它没有标准化、社会化,没有社会化的人,你也不能说人的价值有多高,为了实现社会化要付出这个代价,这个代价我认为还是值的,为什么?因为人们实现了工业化以干为代价,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把人都变化了机器。有一部名著叫《人是机器》,他们还得意洋洋的,人就是干的,人不能是湿的,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他觉得这个时候是必要的,我为了了社会化,要牺牲整个人类这一代,这个星球上这一代人的个性,牺牲他的情感,把他彻底叫袪魅,这个魅带有太多原始、感性、非标准化、个性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今天我看正在出现被证伪。金融危机以后,你们会发现干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比如说“中国制造”就是纯粹的干货,它非常标准,出货量非常大,但是就是不挣钱。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后现代经济》,后现代在全世界的各行各业的全部都有了,只有一行就是经济学里没有,我查了一下国外,国外都没有“后现代经济”这几个词的组合,从来没有,为什么?经济学是最干的,我的本行在社科院的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所,就是用数学研究经济,整天研究干巴巴的东西。我的趋向确是湿乎乎的,我经过了对干巴巴的东西考察以后,我教我的学生教数学,但是出来以后,我自己我认为世界其实是湿的。

 

  什么叫个性化,个性化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不经济,效率的本质是个性化不经济,用托夫勒的话说效率的意思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不经济,只有“中国制造”经济。个性化的意思就是“中国制造”不经济,效率不经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不经济,但是个性化、创意、体验的东西经济,湿乎乎的东西经济。

 

  我现在说了,经济学家你自己也得看看,到底你尊重理论,还是尊重实践?

 

  当时欧洲人有一个笑话嘲笑经济学家,什么叫经济学家?如果用一个故事来下个定义的话,就是一帮经济学家跑到阿尔卑斯山上滑雪,最后迷了路了,他们就找地图,在地图上找不着自己所在的位置,最后最聪明的一个经济学家发现了,他站在山头上,望着各个山头说,我告诉你们,根据我们的地图咱们这波人,就在对面那个山头上呢,他睁眼不看现实,我站在这个山头上,我照着地图上我最后发现我在什么地方了,就在对面那个山上,那不是胡说八道,今天就是这样胡说八道,经济学家靠胡说八道吃饭。他说哪儿没有钱,他说哪儿是有钱的,哪儿有钱,他说哪儿是没钱的,我把天下大事简化下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它正在宣告单一品种大规模干巴巴时代的结束,它一直追究到笛卡儿,追究到整个启蒙运动,整个人类的反思。这个时候你就慢慢的感觉它反思的价值了,可能这本书是错的,也许我们想法都是错的,但是你可以看出它的问题在哪儿?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影响,是它深层的一种反思。

 

  (PPT)这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是在工业化高潮时期人们已经有预感了,他觉得反个性化的东西不好,整个都是螺丝钉,人就是上面一个螺丝钉。我们最早的时候教导我们做螺丝钉,而且永不生锈,然后老做螺丝钉,把你嵌入系统,嵌入到任何地方,我觉得他唯一碍事的是这俩人是湿的,他要是干的多好,就永不生锈了螺丝钉。这是要取消人们的个性为代价。

  工业化不是很讲究个人的权利吗?但是仔细想想,他讲个人但不讲个性,我很多文章反复的讲这个道理,个人和个性的区别在哪儿?一个同质化,一个一意志化。我举个例子,广告,广告从文化观点来看叫心灵的复印机,我通过一个广告把你们全国人民的心灵全部复印一遍,让你们不许说这个肥皂是好的,那个肥皂好的,要全体人民一致认为肥皂才是好的。等你真买肥皂的时候,你真有个性化,说我不选那些,我就选这个,看起来你是个人的选择,其实你自己已经没有个性了,大家都趋同,都趋同广告做的最好的产品。

  

  这个就是没有湿的选择了,没有说那个广告做的好,我就偏不选那个,我就按照我个人的标准做,大家很难具有这种判断,所以大家就变成的机器的一部分。

 

  哈维在《后现代状态》这本书里反复提到了,他把经济上归结为福特主义,福特主义就是刻板、机械性。有一个词特别反动,我认为叫“科学管理”,我认为是当前最反对的一个词,当初泰勒说“科学管理”的时候,和我们今天大家感觉的一丝不一样的,他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机械化管理,把人管成机器,这是最科学的,他要对每个人进行摄像,摄像说你这个动作是多余的,要是机器不会这样,机器会去掉你多余的动作,直到把每个人设置成机器为止,全都是标准的,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操作,不要说师傅带徒弟不标准的东西了。

 

  中国的吃的东西从来都不标准,但是麦当劳、肯德基特别标准,到哪儿都吃的一样的。我们一个厨师上午做的和下午做的,说不一定都不一样了,不标准的东西他觉得不好,个性化的东西觉得不好。

 

  最后走到了极端以后,就变成什么了呢?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非个性化的总爆炸,每个人都特别理性,每个人端着一台计算机算的极为准确,但是所有的理性加在一起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傻瓜。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形容这个现象叫做理性的傻瓜。这次事件是人类最大的理性灾难事件,一共出现过三次人类理性灾难,理性我们理解为干巴巴,由于干巴巴带来的灾难,他反对每一个人活生生的人造成的灾难,第一场灾难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他用绝对理念覆盖了每一个人生存的基础。第二次是理性灾难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可以为了一个领袖把你全民族报销掉,可以把每个人完全变得不是自己了。第三次理性灾难事件就是国际金融危机,所有人用最强大的理性去犯一个最傻瓜的错误,傻瓜到凭着常识就可以纠正的错误,但是他就沿着他的计算。这就是世界干到极端了以后会带来很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要反思,干和湿是要配比的,不是说湿的就好,是干和湿要适当,你们不能全变干,我们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得出的教训。

 

  我希望这本书大家读,带着这个概念去读,不要听所谓的主流说我们现在通过监管,意思是我还不够干,还要变得更干,那个东西不管用的,有时候不要太固执,不要一根筋走到头,作为人来说必须全面发展,综合的存在状态才是正常状态。

 

  湿是什么?湿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尤其是对笛卡儿的反思,我们第二套网络从属当中,第一套网络从属是十年前,原版人马,今年写了第二套书,现在目前出了两本,其中我和段勇朝的这本不约而同的最后反思到笛卡儿,我们经过十年对互联网的体验、感觉、观察得出的结论我们对这场革命本质的直指心性的把握,一定要指到笛卡儿。因为干和湿的分界就是从笛卡儿开始的,他叫心无二元,心是湿的,物是湿的,他要用所有物的观点来覆盖人,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就是用物的观点来看待人,把人当成物存在,他不认为人有湿的一面,不认为人的情感有任何价值,如果用巴尔扎克的笔下的文学来说,葛朗台是绝对的正确,葛朗台的女儿是没有道理的,你为什么要情感,为什么要恋爱,恋爱无非就是一笔交易,就是你们俩的嫁妆一场经济交换,是这样吗?大前研一认为当人的可自由支配出现到60%的时候,突然这个世界的规律发生变化了。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返魅”,就是要“招魂”,要把人的活生生的东西招回来,来中和过度的理性化。

 

  比如说我们在中医里面,就可以看到这种活的东西,说不清,道不白,又没法标准化,最后老吃亏,这个东西我能治病,情感大家都知道情感是正确的,有道理的,但是经济学界不这么认为,但是经济学今天慢慢要反思,我要不要谈情感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包括产业发展,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回到人是什么?解这个秘,整个原始时代人们解这个秘是什么?人就是湿的,没有任何干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迷信盛行,宗教盛行,这种东西是纯粹感性的湿了,文艺复兴以后,人类走了一个大对角,把这些东西彻底的驱除了,把类似东方化的东西彻底驱除了,要进入到一种干的状态。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要把湿的东西再招回来,这个时候将来会走向东西方的合并,现在归结到根本问题上是说什么?是人和物之间的界限要打通,干的和湿的界限要打通,这是我们未来商业的规律,整个产业发展的规律,整个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本书是在讲这些东西。

 

  我们过去在中国古代里面,把湿叫什么?叫“仁”。仁讲的是什么?要按照干的方法,老子要偷窃,儿子一定举报,但是孔子说不对,别人都可以举报,你不能举报你的老子,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他是你的老子,是因为你们有血缘关系,有湿的这层关系。

 

  咱们现在有一个词叫同心同德,什么叫同心同德啊?这个德就是指血缘的意思,在上古汉语里面,不是今天道德的意思,是血缘。你要是同德是什么意思?你们俩是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同德和同心绑在一起呢?我们说上阵父子兵在任何的时候,别的都不管用,但是你们俩是父子,你们俩就会一块打仗,去打另一个氏族,当时氏族都是以血缘划分的,所以同心同德的意思就是说咱俩是一波的,咱俩有血缘关系,所以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叛你,他不会按干的原则,比如按法律原则来考虑问题,也不会按照政治的原则来考虑问题,就完全按照人的情感的原则,自然的原则来考虑问题。

 

  仁是从这儿演化出来,仁不是在德的层面考虑问题,德是在自然血缘关系角度考虑问题,仁是从社会的血缘关系,就是人情的关系,所谓的仁就是二人,二人之间要讲人情。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语言相当于哈贝马斯说的主体间性,我人的价值点既不在你这个结点,也不在我这个结点,是在咱俩之间的关系中途,这就是InternetInter这个意思。Internet要拆分过来是说,net是网,Inter是在网之间的网,过去还有一个局域网,局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互联叫InternetInter就是主体间性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的仁。

 

  这个技术革命造成了完全意外的效果,蒸汽机跟烘干机差不多,最后社会效果都是烘干效果,但是Internet正好是反向技术,和它相类似的什么是反向技术,你说生命技术和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这都是一种反向技术,它造成了最后结果是什么?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一种原子论的关系,原子在网络里面不可接受,那叫孤岛效应,能互联互通,谁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呢?它是要通。这个我们可以慢慢感觉出来,这和什么概念很像和经络的概念很像。

 

  经络你看不见实体,实际上它是结点和结点之间的连接,所以你看国外特别勉强的说把经络看成是淋巴组织靠近的地方,淋巴是管交通的,所以罗京一得了淋巴癌立刻交通干线全部串通了,一块就死了。但是它也只是从器物这个角度知道连接了,但是还体会不到东方说的Inter是什么概念?东方人到底是什么概念?他就没想清楚是深入?他没想清楚在两个结点,还有两个结点之间的关系,关系本身有独立性,这是原子论不能解释的。

  所以我们认为湿是什么?就是Inter,这种技术一旦出现了以后,他会改变整个世界,改变世界的方向是什么?推动世界向湿的方向去了。

 

  这一点我们认为信息革命对于工业革命是一场革命,什么叫革命?我在12年前那本书里写了,革命就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革命之前是黑的,革命完了变白了。我说的有点夸张,你们自己去批判。

 

  在这个之前不是Inter,都是结点的,我们这个社会是以结点的方式来生存,但是通过这场革命,突然人们发现,人和人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微连接,情感的连接变得极为重要。所以人就从湿变干。

经络在哪儿存在?最后的证明方法是把人剁成八块,然后再瞬间还原回去,还原回去吗?没有了,那股气就没有了,气是管什么?气就是管连接的。

 

  所以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早期谈湿的文章,我发现SNP就是现在欧洲最大的企业网络,企业软件公司它的EIP软件和我们的《皇帝内经》是一模一样,一一对应,他虽然说不出《皇帝内经》的话,《皇帝内经》也说不出现在EIP流程再造这些话。有两本书,台湾人写过一本,还有哪儿人写一本,就是讲肺是管什么,大脑神经管什么的,各个器官管什么,但是总而言之管什么?都是强调协调,强调两个部门的中间地带很宽,这是西方文化感到最困惑的地方,当这个东西一旦有了就湿了,所有湿的东西,生命化的东西都在方面不费吹灰之力,凡是干的东西在这儿死活过不了关了。

 

  社会关系能不能自然化呢?

 

  这也是我们说湿的变换的说法,曾经在工业化高潮时期,有一批反工业化的人,曾经反抗过工业化,他们提出的观点,今天看来越来越有生命力,社会有集体论。过去说有集体,只能出现在个体身上,个体水平身上,一个活的人,一棵活的树,一个活的兔子,但是一群能不能是有机体,人与人之间能不能用湿的方式连接?而不是用卢梭“契约论”的方式来连接,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按照卢梭这个思路,它一定要回到笛卡儿,意思是人首先必须用契约,把每个人权利界定好了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俩井水不犯河水,这样才能打交道,先把大家烘干了以后再打交道,现在问题是什么?交易成本过高,最后都叫律师把钱赚钱了,我们现在不叫律师赚钱,但是我们看经济上是怎么应用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信任就是湿,一湿了就简单了。

 

用经济学的话,交易费用就下降了,交易费用占一个国家的价值多少?国民生产总值的45%50%,这笔钱够养多少国家首富,大家可以考虑。

 

  研着这个思路,从19世纪就开始想社会有机体的问题,社会可以按照生物体那样,通过协调来连接,用湿的方式来连接,而不是走法律来连接。

 

  我们看在实战中的例子,支付宝它的口号是什么?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信任是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学名叫做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可以翻译成一个词,有两个构成关系加信任。典型就是说拉关系和信任,这是法国人根据中国文化总结出来的,现在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我们说的资本形态,我们说的资本形态是专用型资本,就是结点型的资本,他禁止网络效应、外部性、禁止和别人分享,是这样一种资本的路子。社会资本是什么?是它越分享价值越高。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专用型资本的这种路子,反社会资本的路子,我们吃面包越吃越少,但是社会资本的意思是说我们越分享越多。比如说大家交流思想,每一次主持人都不会说经过我们今天的交流,大家变得比来得时候都傻了一点,谁也不会这么说,要是这样的话,谁还开研讨会,进来的时候都是聪明人,出去的时候都是傻瓜了,每次都是经过交流的都说我们今天很有收获,互相撞击,而且越是不同的思想撞击的结果最后越高,这叫社会资本。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简单是指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高叫复杂,交易费用低叫简单,本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意,但是你因为信任,你可以不签协议,可以不走法律程序,但是有可能把这个单拿到,这个就和美国的文化做法完全不一样了。

 

  我跟阿里巴巴非常熟,阿里巴巴说怎么对付骗子,就是很简单,你就让骗子去骗去,但是我用一个机制都让骗子都变成好人。如果你跟银行贷款,我知道你是个骗子,怎么办?我让你们三个骗子一起贷款,如果A赖帐,BC替它还,这一下子所有的骗子一夜之间都从良了,因为什么?它的代价是说,如果你敢骗BC,一辈子把你从商圈里开除,如果你做生意不靠社会关系,不靠网络的话,你当然可以去骗,但是你要靠网络,那你完蛋栽了。

 

  你看惠普公司在全世界都要跟人家签协议,但是到了在硅谷他不签协议的,几百万的大单就是口头,但是他前提就要问你一句话是中国人就问是你不是中国工程师协会的,如果印度人,就问你是不是印度工程师协会的,如果是可以直接签单。因为什么?意思说你骗我一道可以,但是我把你开除整个华人圈,或者印度人圈,你自己掂量掂量,这时候行为一下分化了,无产者他敢骗,但是他也骗不大,因为无产者他没有多大本钱,骗了也就骗了,但是有钱者全部一下制约了,就这么一个制度,我省去多少律师的费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就是湿的厉害。

 

  因为你一千单生意里面,可能只有一单是有骗子的,你为了这个把剩下999单都用非常复杂的监管系统和整个契约系统维系起来的话,那你的成本得不偿失,这个时候的规律是什么?是系统越复杂,干的越不能承受,系统越复杂,湿的系统越占优势,这就是规律,大家自己琢磨琢磨,人体就是湿的系统,但是它并不因为复杂而成本上升。他不会说因为我的身体零件太多了,今天谁给我扎一针,我过了一个月才汇报给大脑,那我指头都掉了我都不知道,一定是扎一针我立刻知道了,并不因为复杂而反应迟钝。但是凡是干的东西一定是这样,干的东西系统越复杂,复杂的规律是什么?人最多只管七个人,按正常智力,高智力的人可以管14个人,超出七个人就应该划分一个部门,比如说49个人,你就应该划分出一个层次,按照七的乘方上去金字塔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的交易费用慢慢开始不能承受,当这个系统复杂到像华尔街这样的时候就出现笑话了,所有人都是理智的,但是都做了总体的大傻瓜了,这就是交易费用过高造成的恶果。

 

  湿是说我如果把你的复杂系统变成有机体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反应非常灵敏了。

 

  你在互联网上交易最主要的是信用,大家认为信用占到一半的考虑,没有信用不做交易。

 

  湿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一种文明的范式的转变,而且它具有颠覆性转变的意义。

 

  我先谈一谈经济,后面谈组织,这个湿在经济层面上显现特点和在组织层面,组织层面是这个书里面要谈的,所以我这里面可能会超过这本书,大家知道了这个概念之后,你再看这本书,你就明白它到底说什么了,因为不开窍以后,你看见什么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虽然每个字都看的特别明白,但是不了解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经济在过去认为,经济学家扬扬得意的说这唯一一个没有被后现代强暴的学科,他们认为经济学只有理性能够站的住脚,凡是感性、情感的、经验的统统被驱除的一干二净了,政治学都不是这样,其他学科法律还讲人情,还讲调解,只要经济学最铁面无情,最感情彻底的把一切真正属于人独特的东西把它驱除了,这么一个学科,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在经济学早期,也就是说这场工业革命没来之前,经济学本来面目是什么?认不是说天然就这么思考,西方认为经济学从历史开天辟地那一瞬间,就是符合理性经济人法则了。

  斯密的老祖宗写过《道德情操论》,其实《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两下篇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被后人出于各种目的,为整个文明的共同利益,把它重新阐释了,现在西方也在考虑重新阐释斯密,还原斯密当时的本意是什么。他在《国富论》里面强调的是理性经理人,但是在《道德情操论》走了一个大对角,走的是同情心,他的哲学非常像康德,康德也是分裂型的,他一边谈人绝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谈绝对的自在,所以他和笛卡儿一样都是分裂型的。

 

  斯密实际上是经济学的康德,所以他一边谈理性的一面,一面还谈湿的这一块,《道德情操论》可以理解为湿论,它是讲人的同情心,同情就是人和人的心互相连在一起,简单的说就是心连心,心连着心,里面又没电线,又没契约,怎么心就连上了,它一定有一点说不出道理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湿,湿在里面起作用,随着你情感波动的时候,情感的心弦被拨动的时候,心就连在一起了。

 

  我有时候恩看见小孩,我记得我那个小孩特小的时候,真的能感觉到他跟你沾在一块,你只要跟他一玩,他就开始跟你黏糊上了,你要把他推到一米以外哇哇大哭,好象有一个见不着的丝在跟你连在一起,你生生把扯开似的,这个就是这个感觉,湿的感觉,情感在里面起的作用。

  

  在西方现代派里面,为什么以人本为特点的这种画家,都有一个意象钟表在流淌,钟表的概念是典型的干的概念。钟表最大的特点不依赖于人,铁面无情一步一步的走,后现代理论在解构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从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开始解构。它实际上情感的时间,当你情感非常投入的时候,时间会过的非常快,或者非常慢,有这种感觉,实际上把湿的概念嵌入到了道这个层面,道的下面是阴阳,时间和空间的点上渗透到人的精神和湿的精神。

 

  派恩和托夫勒曾经提出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湿的经济,他认为在物质生存满足了以后,它的高附加值部分将是和情感有关系的东西,比如说到高潮体验,非常酷,酷必了,帅呆了,这是什么?是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我们过去叫自我实现,达到这个的时候,比理性,大规模那个东西还要值钱,这是在70年代提出来的,非常有预见性。

 

  大前研一认为,他认为情感在什么时候,湿的东西会超过理智在定价中的比重呢?当人的可自由可支配收入超过60%的时候,不可自由支配收入必须得吃,衣食住行这都是不可自由支配,你必须得花的,当你这个满足了以后,你这个时候突然,它发现人的定价发生了变化,凭着自己的情感、爱好去买东西,而不是根据它的实际价值来买东西了,是随心所欲这个概念。这个线会在宏观上是什么线呢?基本都是在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收入,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我们进入到湿的状态以后,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最近又会看到一本畅销书,相当于美国互联网周刊的主编安德森,他没有互联网周刊,叫《连线》,他是2001年当的主编,我是1997年的当的主编,我的资格比他还老,但是我们发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11年前写的东西,他去年他也写了,都注意到了礼品经济的问题。礼品经济最初是人类学家莫斯起来的,然后带出一大批的大师。

 

  里面是什么呢?礼品经济如果简单的说在交换的领域加入了湿的成份,以湿的成份来进行交换的原则。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这本书,马塞尔.莫斯是爷爷辈的,后来他诞生了整个《礼品》的学科,这个学科在我们商战里到处都可见,比如说腾讯、盛达、新浪、阿里巴巴全都是这个模式,平台免费。再过几个月,就会出来这本书《免费》,它的免费不是口头语的免费,有非常先进的概念,是什么不免,什么免,它有这么一条规则,它的根据就是从这儿来的。

  在七八年前,英国有一个叫巴比卢克写过《高技术礼品经济》,我们这次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被互联网和计算机武装到牙齿以后,回到原始经济,回到人,用机器武装把我们变干,变的社会化了,但是最后还要回到个性化、原始那样,原始的人都是自由自在的,都是非标准化的,但是非常强调内心的感受,感觉非常的敏感,甚至人要和动物比较起来,在很多进化过程中失去了感觉的敏感性,你会看不到很多的光,体验不了很多的快乐,实际上你会想到,有时候未必有比兔子快乐,但是兔子也有比你痛苦的时候。

 

  我们在现实中可以看到高科技礼品经济什么?自由软件,在软件里占上风了,微软虽然很厉害,它是工程师的世界,但是它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它有下班,自由软件爱好者,哪有下班,他的效率肯定比你高,这就是湿的威力。开放源代码,Linux现在在服务器上也是占主流地位了,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体验经济是什么?本质就是产业的文化化,文化的产业化,它把文化变成产业了,不像曹雪芹似的,虽然有文化,最后给饿死了,还要通过动漫,通过小儿书能变成产业化了。一个《蓝猫系列》出三千多种产品,养活了整个企业,这是文化产业化,这是特殊规律。

 

  湿产业化还没完,把所有干的产业全都湿化,湿化什么意思?把它高附加值的地方再大规模之上加定制,湿就是定制化。《体验经济》的作者就是派恩,就是《大规模定制》的作者,我带他到清华大学的时候,当时讲了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没听明白,因为他们都是从干的系统出来的,听不懂湿的话,我说你们等着吧,过几年之后就明白了。他那个时候说什么呢?什么叫大功能定制,定制就是农业化,就是农民,农民都是非标准化的,所以叫定制,高附加值。什么叫大规模,大规模就是工业化,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我要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下一代的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占完农业的便宜再占工业的便宜,占农业的便宜占高附加值,它有个性化增值,占工业化的增值是什么?是大规模,大规模的降低成本。

 

  一是用来降低成本,一是获得高附加值,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这两个不是一码事,你要免费的是大规模这一块,你要把个性化那一块免费了,你肯定死光光,十多年来无一例外全是这个规律,但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这个规律,所以你们可以慢慢总结。

 

  我们刚才是从经济方面来看湿怎么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组织的层面来说,这本书谈组织,叫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大家先想象一下,问题是指向什么方面?我小时候经常写自我鉴定的时候,经常说我犯了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今天我看到特别冤,因为我上课跟人家咬咬耳朵就反了政府的,实际上跟政府有什么关系?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本质什么意思?他是说无政府有组织,无政府无组织的说法完全不对的,牛头不对马尾的,是给无政府主义栽赃,无政府主义是说社会不一定非得由政府来组织,我们自己可以自组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SNS了事,就是用SNS进行组织,而不是要政府来组织,这是湿的组织概念。

 

  今天重新要评价,翻案要翻案最厉害的就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一看到这个,我也是多年前也是特别看好这本书。我那个老兄安德森他写完长的理论,这回写的《免费》,里面又在引用《互助论》,可惜他都不看中文,不知道我好几年前早都说了,他今天还在那儿扯。但是可以看出,我们都看到这个东西了,《互助论》说的是什么?就是叫无政府有组织,但是有组织一定不要有这个形,所以你看跟我们的书就扣上名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不要组织外在的形式,不要干的形式,但是我要湿的连接。《互助论》整个书讲的什么,讲完兔子讲鹰,讲完老鼠讲完号子,讲完一堆,以后,他就说人和它们是一样的,都有一种在社会水平的,出于本能就可以互助,整个《互助论》也是一个湿论,人的这种连接性有它的先天性,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在这里面都有湿的连接一面。翻译成斯密的话人要有同情心的。

  我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我觉得需要讲,叫巴尔扎克写的《萨拉辛》,你现在感觉,我先不说它的理论实质是什么,你感觉一下,它这个组织将来湿的组织是什么东西。讲的是当时一个贵族的后裔,萨拉新辛流落意大利疯狂迷恋上女高音,其实是一个人妖,但是这个人妖长的太漂亮了,他爱上他了,由此引起了悲剧。当时罗兰.巴特以这个小说为背景写出了后解构主义的代表作《S/Z》,这就是它的小说力量,主人翁的名字,把它整个分解了,分解了以后,重新排列组合又变成新的东西,这是一个组织典型的感觉。经过了200多年的熏陶,基因里面就觉得组织是必须要的东西,没有组织大家没法正常连接,一定是天下大乱,但是他们会有一种感觉,先让穿透,你看起来表面的东西未必像那个样子,这就是一个淫欲,这个淫欲是什么?这个人爱上了人妖,他实际上爱的是什么?他实际上爱的是女的,但是实际这个人的形状又是男的,用解构主义的话叫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他非女人,所指是指女人,他的悲剧在于形式和内容是不符合的。我们今天首先从这里开始,突破组织这个概念,组织有组织的形式和组织的实质,组织的实质所指是什么?所指实际上每个组织都是为了解决特定任务存在的。但是人们经常在组织壮大的过程中,忘记了它当初组织的使命是什么了,开始单独的发一种形式,如果用解构主义的话,你为了能指而牺牲了所指,是这个本质。湿是从这儿开始的,首先要把这个组织看透,什么意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组织不是他原来的意思,看到这一步,这是这种感觉。

 

  我用这幅画再来说明,这个是李宁的一个广告,我发现很多广告很有意思,他说制度是什么?组织是什么?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信息化的制度逻辑,我说整个工业化,干的制度和干的组织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要从道德层面把不变制度化,把组织中发生的事情里面,所有不变的普遍的、理性的、标准化的东西把它制度化,用正式组织,正式制度把它凝固下来,这里面的矛盾是什么?外界事物都是千变万化,外界变化了以后,你自己这个组织经常不变,这是我们组织里面最大的矛盾,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我上升到原逻辑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说今天湿的组织逻辑变了,把变化本身制度化了,或者把变的本身不变这一点制度化了。

 

  这个图是什么?我把它当成基业常青的图解,基业常青说的是什么?基业常青的概念一个企业的核心理念不变,但是所有其它事物都要变,女孩子撑住的点是不变的,但是其他的都在旋转,旋转根据环境的变化,非常快的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它的组织是不定型的,这个点是什么?这个点恰恰就是变化本身。怎么把它制度化呢?我今天讲一个实例。

 

  我是国资委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考察中央企业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宝钢,宝钢非常有意思,他会成立一个部叫系统创新部,这个部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不许宝钢凝固,只要一凝固,我立刻把它烧化,让它随时和外界保持沟通和联系。当时宝钢吞并的别的厂僵化到什么程度,不灵敏到什么程度?组织僵化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卖给宝钢了,以为自己亏损了,最后一算帐原来是盈利的,把自己卖了都不知道,明明是一个盈利企业卖给宝钢,为什么?我就翻他的帐本,笑话。比如说他会到别的地方租很大的堆料厂,堆料厂最后发现,宝钢一审计,你自己在你自己大院子里面,因为那个院子辽阔无际他不知道,到处堆的都是料,堆了十几年都不知道,还跑到别人那儿租地,买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如果他是一个人体的话,那这一针扎下去,反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像苏小妹讽刺苏东坡似的,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才到腮边,这就属于不活的组织会怎么样它的制度设计是什么?要设计一个部门就是要管变这件事,别的什么都不管,只要你不变,他就要管你了。

我们用的惠普里面造型稍微低一点的叫“动成长”,再下降层次就是ITSM里面的变动管理、变革管理,把管理本身去制度化,这就是湿的精粹。再回过头来看萨拉辛的例子,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不符,就是系统变干之后典型的问题,他明明是男的,他自己没反馈,不能一致起来,所以形式和内容背离了。现在组织要求是什么?这个组织完全是活的,在活的过程中牺牲掉他的一切,我们看起来像有形的形式,这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你在这本书看不出直接的意思,美国人都是经验归纳,不上升到理论。你沿着我的理论,再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我认为你就可以把它看透了,它非常痛苦,美国人写书非常痛苦,他没有概念,他都是经验,他不知道他说的东西像素描似的一笔一笔描,他描的非常准确,他直觉非常好,但是最后这个东西是什么?说不清楚,我就告诉你就是这么回事,他要挣脱组织的形式,要把握组织你到底要干吗?要把组织变活变湿,活的东西就是湿的,活的组织怎么成立,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关键之点。

  

  你到下一代经济了以后,整个组织向哪个方向发展?无形了,虚拟了。

 

  我马上就会写一篇文章,像艺术、企业本身都是工业化高度定型的产物,不是从来都有,也不是永远存在,最后要回到事物、商业本身,回到商业本身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它的厉害。

 

  当你把一个高度附加的事件重新变简单了以后,工业化是把简单的事物变复杂,再把高度复杂的事件在下一代的经济里面通过信息化变简单的过程中,湿起到了这个作用,瓦解了一切的形式,或者叫解构,但是解构的过程其实是建构,是在建构,不是在破坏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会经过以千年为单位出现正反合的过程,最早人们是以一种无组织的人,在原始社会,但是他靠了血缘关系,纯自然的血缘关系维持了这种社会有机体的存在。但是由于这种经济和社会化是抵触的,他为了解决社会化的问题,开始产生了有组织的人,这个壳开始凝固,迸发出来的火山会变得比迸发过程更加重要,这是我们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人最后出现的问题走到极端是什么?出现了异化,人为了手段而失去目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和谁反对了?和感性的人,个性化的人,人的真诚的本质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今天书里所说的背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人的复归,就是回到乐园,回到伊甸园,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伊甸园原始状态有什么优点?这个时候我们想到派恩说的那句话,我们又要占农业社会的便宜,又要占工业社会的便宜,同时把他们两个人不好的地方都去掉,农业社会不好在哪里?它虽然定制,增值性很强,但是成本性很长,但是工业社会它的缺点是什么?它高度竞争到极端以后必然出现“中国制造”这种现象,成本性很好,但是增值很差,把它结合起来干吗?我成本又低,增值又强,这就是未来的状态,他瞄着这个状态在组织上做出什么调整?他就必须有湿的组织,湿的组织追求什么效果?能够对此时、此在、此刻、感性、细微的东西进行灵活反应,目的就是这个,我非常反对一个说法叫做大做强,做大做强就是做恐龙,最后做死了,恐龙就是因为做大做强做死了。

 

  如果你当时给恐龙两亿年进化,他进化出一个翅膀,缩小一个体积都可以了,来不及了,就给你五万年让你来进化,这个时候你适应不了变化,死光光。

 

  这个时候谁活了?你必须是灵活适应环境的人,总不能带着一个大壳最后凝固在那个地方,你就无法前进了,今天我认为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了,从金融危机之前,可以认为这是人类一个阶段都是向着干巴巴的方向去走,现在我们要向湿乎乎的方向要回归了。这个时候干巴巴,我的意思人都变成完全湿乎乎的,干巴巴和湿乎乎要达成一个比例,要适当,到这个时候,将来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人们可能进入到新的状态。

  为什么非要组织,为什么不能在家办公呢?当你在家办公的时候,组织何在?它的组织系统是什么样的?会产生新的这些问题。所以我总结出来一句话,今天我说了很多了很多过头的话,因为我是把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完全对立起来的,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传统和现代,上一代和下一代完全对立起来了,目的为了大家能够有对比的这种印象,我自己也不认为它是绝对对立的。

 

  西方工业理性确实带来了人类社会伟大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正在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就是它不能走极端,他要走极端了以后,把人性中的洪水给制服了,湿乎乎的原始的东西征服了,但是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所以物极必反。未来需要一些湿来中和它,从人与人关系来说,要通过人的这种情感因素来做润滑剂,同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绿色,所以我们强调生态绿色在这里会成为另外一种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会看到很多东方的一些因素,虽然它有很多的糟粕,但是它也有很多的没有被现在西方社会所理解的一些精华的东西,如何吸收它使我们获得更高的竞争力。

 

  实际上如果美国愿意按照微软这种方式一条路走下黑,就是发展诸葛亮可以,我们可能向臭皮匠的方向发展,通过人与人的融合、协调、合作,同样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最好的状态是美国只发展诸葛亮,我们又发展诸葛亮又发展臭皮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俩谁的效率高,我就用谁,就像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那个时候你再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时候,中美之间的距离就会有实质性的打开,我们未来不可能靠制造业这些东西,它的文明竞争最后比什么?比谁的成本更低,谁的增值性更强,这个东西在一百年的范围里面慢慢就见出分晓。

 

  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