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


 

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
         ----向预测型物流转型
韩玉浚
2010/1/15
    今天,实时供应链极其重要。全球经济的衰退,众多行业的需求下降,价格和利润持续挤压,已经迫使公司决策者们对其企业供应链战略进行修改。很多公司正从被动型物流转型为预测型物流。
 
    准确地讲,什么是预测型物流,它在今天又是怎样改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呢?预测型物流专注于加强供应链在面对极度不稳定情况时的适应性和稳健性。在现在不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全球化供应链运作的大面积中断的可能性真实而影响重大。结果,众多公司从单一依靠按时生产的方式,转为在生产工厂附近预先放置某些重要库存,并预先评定供应商及其供应链,来确保供应资源的不间断。
 
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升级了技术架构,以期取得更好的货运可见度,改进库存管理和服务可靠性。图 1 比较了老式的被动型物流与预测型物流的特点。
 
1:被动型物流对预测型的物流
    预测型物流困扰于全球化供应链系统的反应时间(例如客户的等待时间)。这种困扰使得我们必须加强整个延伸供应链的协调/协作。这种协作涉及到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互动,即各线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这意味着整个供应链同步行动,比如生产商的需求预期和供应商的生产预期之间现行并持续的匹配;或者修改联合运输日程,以符合客户的交货需求。
 
    实时协作可在整个供应链上产生重大效益。图 1 突出了制造业方面的这些潜在影响。
相区别的特点
    传统的供应链模型意味着一套僵硬的、静态的环节,其中信息和材料按照顺序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这种环境造成了“摩擦、惰性和不灵活。”结果造成了渠道内的参与者在着手进行各自的供应链活动之前,都在“等待”接收必要的信息/货物。这种等待行为延长了供应链流程的时间——使得企业不堪重负。这种时间的延长导致了整个流水线的更高库存量和更长周转时间。面对今天高速的全球商业环境,它会使企业的竞争力流失。另外,每
一次有序交换增加了失误的风险——而企业通常又要增加库存和购买运输保险来补偿这些风险。
 
     一些行业观察家预计,仅在自动化行业,与信息传递缓慢和备用库存相关的成本每年的数额大约为 10 亿美元。
 
2:协作的利益
    这种供应链的概念与e-HUB蕴涵的概念背道而驰。基于技术的新兴概念以客户为中心,是动态的,可以按需要增减链接中的环节。e-HUB概念实现了下列内容:
使交易伙伴间的时间和距离最小化;
以最有效的途径传递信息和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内业务流程整合;
充分利用规模效益以及与首选供应商的联盟;
使周转时间、流程成本和库存量最小化;
向所有可能提供增值的贸易伙伴传播信息。
 
    的确,按照韩玉浚的看法,供应链软件领域的佼佼者,协作计划和执行,对市场状况的实时反应以及自动无缝的整合反应了e-HUB的特点。门户网站服务器的发展和实时业务指挥理念(例如网络服务“学习”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根据这些需求和喜好,找到满足客户需要的具有交易能力的适当网站)使得企业可以共享数据并作出实时决策,而无须将信息和数据转化为常见格式。这样实现了实时数据交换,可根据与供应链相关的所有单独功能作出联合决策。
 
展望前景
    e-HUB供应链的效益非常可观。在这种结构中,各种物流功能在整个企业中以实时方式协调并联系在一起。这样,当客户下了一份订单(不论是通过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电话还是传真),该信息不仅在主要组织范围内,而且还在延伸合作伙伴的广泛网络内被立即共享。
 
    这份客户签署的订单引发了一连串同时发生的事件。强有力的软件工具可以立即查找库存、制造生产线进度、供应商部件库存和生产日程,以便向客户发出可承诺量通知。这种查找过程是自动的,以预设的商业规则为基础。它使得客户订单查询在几秒钟内得到回应。订单一旦确定,就会传达到生产部门,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并被全程跟进直至出货。
 
    实现全球实时供应链的梦想是一条艰难的历程。企业在努力实现新前景的过程中要面对重大的障碍。他们必须克服技术难题,同时还有战略和运作上的难题。
 
    然而,向新模型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变革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新措施将带来的明显经济收益推动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