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模式”忽悠
党双忍
在以前的博客中,我就曾表明观点,我不喜欢“中国模式”这个提法。最近,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似乎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甚至,有些人非常狂热,极力鼓吹。我真的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意图。经济迅猛崛起,祖国日益强大,民族伟大复兴,国人兴高采烈。这种高兴是经过多年积累,发自民族内心深处的高兴,是真真的“由衷的高兴”。作为时代见证人,我也“由衷高兴”。为能够赶上这样的伟大时代而非常庆幸,非常荣耀,非常自豪。
但是,我确实不喜欢“中国模式”这个提法。不是因为存在不存在“中国模式”,也不是“中国模式”好不好,而是因为世界上那多具有“模式”意义的国家或地区,在成功推出“模式”后,大概都从此走向衰退了。在我思想的深处,所谓发展“模式”几乎等于说是发展“终结”。要保持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态势,就必须不断从各种条条框框中突围,所谓“与时俱进”,所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所谓“体制机制创新”,所谓“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国再有20-30年的高增长,中国也需要这个高增长,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到那个时候,也许细说“中国模式”才更有意义,更能说明问题。现在,为什么就急匆匆说什么“中国模式”呢?这与“作茧自缚”有什么不同?
论证所谓“模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记得20世纪90年代,国内就所谓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深圳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讨论。国际上,也先后有所谓“日本模式”,“韩国模式”,“新加坡模式”,“香港模式”,什么“美国的市场经济”,“德国的市场经济”,“英国的市场经济”等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我以为,俄罗斯就是陷入了别人所谓“模式”的圈套。而中国以国家大、人口多、文化悠久为理由,硬是没有套用别人的“模式”,才坚定地走出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这条特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专利”,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别人不能学,学不来。
“模式”是理论。能够成为理论,就需要设置很多假设前提条件,需要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就有那么多学者辛辛苦苦在做研究,做论证,做争论。正因为如此,所有的理论都具有局限性,时间的局限,空间的局限,文化的局限。一旦成为理论,就会成为“教科书”,成为僵化的东西,“本本化”的东西。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正在急剧变化之中,最好不要在这个时候就讲什么“中国模式”。不要让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成为“教科书”,成为僵硬的“模式”。
如果有人喜欢,非要讲什么“中国模式”,那还是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是外国人,非要讲一个“中国模式”出来,就让他们讲去吧。中国人,一定要清醒,既不要“张扬”,又不要“跟风”,更不要“作茧自缚”。切莫要自己做个套子往里面钻。
别让“中国模式”忽悠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