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知 2.爱 3.信任 4.超越 5.无住 6.平常 7.不舍 8.精进 9.疑惑 10.探索
心法一:真知
万行所到之处,就是正法,就是天堂。天堂,地狱,正法,末法,皆是你一心所造。
天地未生之前,圣人在道里面;天地已生之后,道在圣人里面。
日月因它而发光,时空因它有活力,仁者能道来是个什么?
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仁者会否?
眼前月出,昼夜难分,空中仙乐,虚空粉碎,仁者见乎?
真正的爱,真正的道,真正的法门都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语言已是" 实相" 的第三层投影了,真进入道和爱里面语言不足以形容,只能感受到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是一个如如不动的存在。
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 无住" ,无舍。
佛性不需要成长,本来就是圆满的,里面什么智慧都有。
佛和上帝并非是个东西,或某种个体,乃是宇宙中存在的最高力量的代表。这种力量到来谁也无法抗拒,因缘的合和能使这股力量产生巨大的效应。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非主宰也非自然,乃是这股力量因缘合和的产物。这股力量到来可成事、可坏事。开悟的明师都得到这股力量,所以说明师是佛、是上帝都可以。凡夫俗子没得到这股力量,并不能说他失去了这股力量,只能说他没有掌握这股力量。这股力量是种存在,无处不在。六道众生皆有这股力量,都可以开发出来,都可以成佛,成上帝。
宇宙万有只有一个根源,哲学上称本体,佛学上称如来,宗教称灵魂。 佛者,乃是觉悟的众生,只不过是弄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罢了。 宇宙万有的生命和事物,既无主宰,也非自然,乃是因缘合和。 所谓的涅磐,就是把生命的本质回归到本位上,还给它本来的面目,例如把冰融化为水。
死亡只是自身的这一光团和宇宙的这一大型整体光团融入一体。生命并不是以死亡作为结束,死亡仅是另一阶段的开始。
三摩地是种最深沉,最喜悦,一心能于万境(万物同一体)而都又不散乱的境界。
处在三摩地中就是种死亡的体验,这种死亡并非痛苦,而是种喜悦的死亡的体验。
佛门里讲" 三界唯心" ,这是真实的。有许多境界,许多事情都是唯心想象出来的。想象本身就是种创造力,本身是种潜在力。没有这种力量存在,又怎么可能想象呢?有许多癌症患者,医院里判了死刑,通过吃斋、念佛、静坐,结果癌症好了,这不就是心力的作用吗?
真正和佛沟通,就是和你周围的人沟通罢了。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独立存在的,都是息息相关。
无论你是信,还是不信,是修,还是不修,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和宇宙相连的,是息息相关的,是和宇宙一体的。宇宙原本是" 一" ,是一个整体,你的心念摇动一下,整个宇宙都在摇动,只是你未觉察到而已。
肉体只不过是不灭的" 真我" 的工具罢了,肉体和真我中间还有一个身体,既不是气体,也不是光体,又类似光体,还是传统佛教取的名字好:" 报身" (肉体),化身(中间类似的气体),法身(真我,也即本体)。
常人所见到的多数是中间的" 气体" 身,根本没有进入本体之中,法身不解决掉,功夫不算圆满。炼精化气所充实的也就是中间这个" 气体" 身,这个" 法身" 根本不是精气神所能充实的,它原本就是现成的,亘古迄今永远是圆满现成的,无须假修。
" 真我" 无形无像,并非无影无踪,更不是不可观到它,欲观到它,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没有强烈的烦恼和妄念,是无法观到真我的。欲见到风的形象,必须让空气流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树摇枝摆,这时你才见到风的形象,风就是以这种形式让你见到它的。当你借助烦恼见到真我后,才豁然明了,烦恼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烦恼除尽菩提也无。
佛魔一念之差,一纸之隔,其实也没有差,也没有隔,只是二者出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为了理解何谓佛的力量,惟一的最快的捷径,就是借助魔的力量出现,因为人类往往更会从反的一面理解到真理。用力对抗魔,就是把佛的力量给驱散开了。往往在修行时,总是抱有一个佛的形象在等待,一旦出现不符合自己的想象中的境界时,如是就视为眼前所发生的都是魔境。只要空心静坐,一无所求,眼前出现的一切,也无所谓魔,也无所谓佛,它只是种存在的力量罢了。
真理永远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理是前后左右兼顾的,它里面什么都具备才算真理。烦恼与菩提共存,佛与魔共存,黄金与砂砾共存,真实也是与虚假共存。
你原本就存在我里面,我原本也存在你里面,你我他她它原本都是互存的,一人修道众生沾光,一人成道,天地鬼神皆受益。
亲爱的读者,万行告诉你一个千古之谜:你我他她它的" 本我" 从来没有轮回过,从来也没有下过地狱,从来都是圣洁的,从来都是圆满的;所谓的轮回,是指你的理想,你的欲望,你的习气,也即宗教里的" 业障" 。当一个生命死亡后,他她它的" 本我" 也即本来面目,将会自动地融入广袤的本觉的海洋之中,不管你是圣徒还是妓女都会归到源头上去。留下世间的惟有你的欲望。欲望再轮回,再投胎,当欲望满愿时,也就没有了轮回。一个凡夫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惟有开悟的圣者是没有欲望的,圣者走后什么也没留下。
心法二:爱
大胆地去爱吧,我的孩子们!菩萨给每一个孩子都赋予了无穷的爱,只要你敢付出爱,你将发现自己的爱和菩萨的爱是一样的博大。
发现别人的财富,不如发现自己的财富。发现别人的爱,不如发现自己的爱。
彻底的爱他人,爱自己,都是入道的门径,爱是最快的解脱法门,没有爱心,你就别想解脱。
当你深爱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才愿意活下来,才能更好的爱自己。
做到真正的爱自己就是爱别人。
进入三摩地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博爱,爱又是通向三摩地中的惟一的一条路,绝对的境界就是爱。
开悟的明师不忍心一人解脱,是不会放下众生不管而独行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众生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只要是还有一个众生存在,佛菩萨永远不会彻底解脱。
一个开悟的人可以使自己不生病,如果这样的话,众生要生病。要当明师首先要担众生的业障。
爱是最快的法门,也是最危险的法门。最好的风光往往都是处在最险的峰上。如果没有把握还是老老实实的遵守十诫为上策,慢慢来吧!万行也是经过十多年的苦头,血流完了,泪流干了,才敢爱的,爱过之后,果然生起了菩萨的悲心。
所有的小径都可通向山顶,但" 观照" 二字须具有方可进入山顶。观是观察,照是觉知,是照见。禅定,奉献,虔信,博爱,任何一条路都不能忘掉观照。奉献,虔信,博爱要比禅定这条路更易达到顶峰。好可惜,只是十年前万行不相信,今天走了博爱这条路,果然赶上释佛的慈悲。
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除了爱以外绝无第二法门。要愿意做罗汉果也可以不去爱。
之所以产生恨,是因为爱了一半就不爱了,倘若爱到底,又怎么会产生恨呢?
爱是和生命本质融为一体的最快的法门,爱是爱,但绝不是性,爱是心里的,性是生理的。爱万物才能和万物融为一体。
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原本是一体,是在使用一个" 东西" 。
真我是种祥和的力量,它的爱犹如释佛的慈悲,犹如耶稣的博爱,释佛与耶稣正是得到了这股祥和的力量,他们才成为明师。这股力量是种喜悦的爱的能量,也是生命延续的源泉。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的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手法去爱,才谈得上是解脱,反之是往自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施舍,爱是付出,爱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爱,应当以给予的方式,不应该以乞求的方式,更不应该以占有的方式进行。
真正的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
男女性交,只是使肉体上的阴阳能量短暂地平均一会儿,所以会有短暂的肉体的快感,灵体上的阴阳能量平均,也即预示着你即将成道,这股能量一旦平均既非阴性能量,也非阳性能量,只是种能量而已,一片光亮。
性放纵的人,那是因为不能在心灵上沟通,所以总想在肉体上得到沟通。心灵是向内寻找,肉体是向外找,结果发现在肉体上做的越多,心灵上越空虚。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修炼,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的成就,惟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里任劳任怨,完善自身的德行。
心法三:信任
能够做到虔信就是解脱,根本毋需再修,虔信的等级就是无我的等级,无我的等级就是和万物同一体的等级。
修行的诀窍以及超越自身的诀窍,都是以虔信为基础,有了虔信以后,才会对自身对万物产生悲心,悲心是与万事万物联系的根本法门,也是进入三摩地里面最快的法门,悲是融化自己的一种手段,悲是死亡自己,融入它里面。
由虔信产生悲心,产生无我,产生三摩地,达到万物同一体,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能够真正的、彻底的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此时此刻,你就和上师同一个等级,也即和诸佛菩萨同一体。
祈祷是种消除" 我执" 的办法,是融入宇宙的前步功法,真正的祈祷就是虔信,虔信到极点就是无我,没有无我做基础是没法进入佛国的大门,没有虔信,又如何能静心呢?当进入佛国的大门后也就无须再祈祷了,静心、静坐是永远需要的。
明师就是为了渡众生而来的,它使用的方法千奇百怪,绝不会以一个形式出现。
明师具备的条件,能使众生明心见性,能使众生转迷为悟,能对众生平等博爱。
最大的功德是开悟;最大的罪是无明;最大的善行是为明师当工具;最大的供养就是把身口意供养给上师。
如果你不能亲近道,那么你就亲近你的上师吧,从某种角度上讲,上师的等级就是道的等级,上师是和道同一体的。
真正的明师犹如夜晚里的一盏明灯样,勿需叫喊自然能把众生招引来。
只有在世明师才能更好的使众生不再轮回,思念过世太久的明师,不如思念在世的明师。是开悟的明师都知道如何救度往生的众生,明师既是佛国的客人,又是佛国的主人。
开悟的明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佛在做一切;亲近明师就是亲近佛。
蜡烛自身不会点亮,必须由已经点亮的那只蜡烛(明师)才能点亮你,真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只有当你完全信任这位明师时才能点亮你自己。但是明师也不会强迫你信任她,明师总是随缘做事,因为明师是没有" 我执" 的人。
上师可以把你的灵体带到生命的最高的源头--佛国的领域,但上师从来不会主动强迫带谁,除非你愿意敞开自己的心灵。开悟的上师就是一个无事的人,什么事也不做,上师的存在就是在做万事万物。
要得到明师的加持力,首先要空掉你的头脑,除掉你的" 我执" ,明师的力量才进得去,否则明师的力量也会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抵触在门外。
真正的解脱法门简单得犹如夏天喝凉水一样。可是谁又相信呢?就连万行当初也是学了瑜伽,学道家,又学禅宗,又学藏密,最后累得快要死了,才放下,才悟道。
作为一个俗家人是没有多少时间用来静坐,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要象出家人那样拼命的修禅定,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供在家居士修行,那便是走虔信这一法门,凭此虔信二字就可解脱。信你的上师是完美的,是万能的,是有求必应的。功夫上,只要是有时间,肯花时间,人人都可修出来,但在心态上根本不是修来的,这是和前世的根基有关系。有人一听就信,便入了门。有人听后还在疑惑,但在腿上又能盘数小时,这种腿上的功夫是没法和心态上的虔信功夫比美的。
心法四:超越
万行既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真实主义者。
一个开悟的圣人喜欢独来独往,在凡夫看来是这样。其实在圣人心中什么都已具备,是与万物同在同行:既是绝对的个体,又是绝对的同体;她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她;他与凡夫同体,可是凡夫不是与他同体。
一个开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人思想来衡量的。在开悟者的眼里,生也没生,死也没死,爱也不是爱,恨也不是恨,成功也不是成功,失败也不是失败,因为开悟的人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概念,连悟也未觉得自己悟,其心态已彻底和本觉成为一体了。
对于头脑来讲,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第一次尝试,对真我来讲,所有的一切早已体验过。怕死的是我们的头脑,真我从来不怕死,也从未死过。
生,是你的头脑在生,死,是你的头脑在死,本我是永远不生不死的,必须要超越头脑的思维及种种概念,才够得上修行的档次。
空掉你的头脑,道也就出现了,否则道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挤掉了。不要用你的头脑来衡量道,空掉你的头脑,才能认识道。
古人所讲的不睡觉,并非是身体不睡觉,而是那个超意识的观照者。身体有生有灭,有年轻有衰老,有动有静;观照者没有这些现象,它从来不需要休息,它永远不会枯竭,永远充沛,永远年轻。
达到观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我,无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万物之中的最后结局;观照不是独立,而是整体,而是空无,有观者和被观者存在,还不算到家。
如果你抱着有所求的心来做一切,那么你的智慧,你的财富,你的爱心,将再也不会涌现出来,进而也会干枯。
你越怕的事情,越应该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它,逃避和隐藏都不是办法。
宋朝的永明禅师曰:"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
不要执着任何事情,要超越所有的概念,如:爱与恨,胜利与失败,贫穷与富贵,生与死,痛苦与安乐等等。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你的头脑被世人灌输的毒素,要用那个观照者观这些" 附属品" ,观照者的附属品。
用眼为看,用心为观,能观的是心,所观的是贫穷富贵,喜怒哀乐,也即种种幻象。既有像也就不真实,那个观照者是无相为相,无名为名的。
定中的相,是以无相为相,不是眼见,而是智知,真见无所不见,也无所见。
迷时有三界,悟时一念超,六道轮回当下空。
真空并非什么也不想,空还是一种有的境界,空和无是两种不同的绝对境界。
能在物质上解脱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脱,懂得生活的,不会因追求物质而失去自身的自由。
知识和语言根本不足以用来论道,必须超越知识和语言的领域,才能进入道里面去。
肉体对修行人的影响那么大,根本原因还是欲望在影响肉体,进而才影响修行人的心情。一个凡夫的欲望永远也不会满足,只有通过修炼把自己的等级提升后欲望才会消失,因为在灵性上没有提升,没有得道,所以在物质上才会拼命追求。当学会抛弃头脑的幻想后,物质也就无奈何你了,灵性也开始上升了。
修到最后就是心灵的超脱,高高兴兴的生活,安安心心的工作,倘若你现在能超脱也就无须再修什么了,在修行本身说明还没超脱嘛,超脱的人甚至连自己信仰某种宗教的心态也不存在,也没感觉到自己信仰宗教,也勿需信仰某种宗教,信教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想超脱嘛!
心法五:无住
何一种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著。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著,才能来去自由。
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囱,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你头脑中的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 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 我" 在改变。
禅不是修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也既是入道。
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障。
心态转不过来,如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假设的。
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一个凡夫,凡夫就是没解脱的人嘛,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睡觉的修行,只要是" 我执" 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 我执" ," 无我" 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如果你想解脱,必须改变你对世俗以往的种种思想概念。人类一出生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被灌输的一种毒素,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在道的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存在或不可以存在的。如果在道的眼里,还有不可以的话,这就不是真正的道。只是凡夫出现不好的结果时,总爱抱怨,不愿从错误中吸取真理。
释佛讲:" 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 。庄子讲:" 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 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果真道还有选择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 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 。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头脑在干什么就对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成了枯木顽石。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得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后也就没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心法六:平常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广袤的宇宙中去,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地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彼此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既便是死亡,也是依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凡夫是由神化为光,光化为气,气化精,再放精;圣人则是精化为气,气化为光,光化为神,再现自我的本来面目--一团神光,这团神光再分布到宇宙的万物身上。所以说,本来面目是以宇宙的万物的形象为面目,山河大地树木房屋皆是你我他的本来面目。
" 我" 指的就是本来面目;" 我" 和" 我的" 是两种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 我的" 二字指的就是" 我执" ,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 我执" 有所减轻," 本来面目" 才会出现。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 我" 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也都改变不了" 我" 的形象," 我" 前世是李二;" 我" 今世是万行;" 我" 来世又成为张三," 我" 从未改变过,只是我" 的" 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 的" 就是一件外衣,是" 的" 在变来变去。
这个" 我" 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 自在菩萨" ,它无眼耳鼻舌身意,它无色声香触法,它不是万行,是万行的主人,万行出家十五年,花了七年的闭关才把它找到啊。
极乐世界是和娑婆世界沟通的,就象人的额头是和下面的身体沟通是一样的道理,否则就会混乱。
常人所说的,我生病了,我要死了,我要吃饭……" 我" 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从来毋需吃饭。生病的、会死的、吃饭的、都是我" 的" 而不是" 我" ,正是因为人们常认为我的,我的,才把我" 的" 当作真我,而忘了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那么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受到外境的信息?一个大开悟的人整个存在的型式,就是以一个大圆镜的型式存在。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以前,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早已司空见惯,犹如十二级台风样早已经受过。红尘中的" 台风" 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开悟人的中心--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又是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在一个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恨的心;
在内心存有一个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树立了一个贪欲心;
存有所得的心,将来必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是一事也不存在,无心于事里面,也无事于心里面。
在心态上不要存有包容心,我在包容某个人,我在包容某件事,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将来必然会把心里面的以往的事物全部发泄出来,必然出现大爆炸,连本带利的爆炸。
不要存有我有怜悯的心存在,否则,你将来必然会出现嗔恨的心。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的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位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有可能也会努力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强求某件事,他开放,他安静,他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心法七:不舍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动,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本身就是种解脱,彻底的接受,就是种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是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切烦恼皆来自于希望。佛法,道法,生活稳定才是正法。
天道易修,人道难行,最利害的不是佛菩萨,而是凡夫俗子。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人生如波浪,有沉,必有浮,随着" 风力" 做游戏吧!
道里面只有爱和财富,其余的如罪恶,疾病,地狱等等都是人创造的。道允许每一个人寻找自己的快乐。
佛菩萨只给你智慧,给你自由,给你选择,给你爱心,给你财富。
佛菩萨虽然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是有肉身存在,就会有痛苦出现,悟是悟的本体,而不是肉身,有肉身存在,才会感受到众生的喜怒哀乐。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为完美的方式存在。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惟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将很快就跑掉。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有;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未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代替。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却不见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就是为了开发内在的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是变成人的主人才对。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或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足够。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和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会不失去。
心法八:精进
道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当你完全放下时,道也就出现在你眼前了。若放不下,就全然地努力也会出现。但就一个刚入门的迷汉来讲,开始最好是努力,不要先走放下这条路,否则就成了放纵,或懈怠了。不先经过努力,是不会明白勿需努力的真实含义,不先经过努力,你也不可能彻底放下。没有先经过爱的人,是不可能理解恨,也不可能会恨的。没有经过一提,又如何知道提不起呢?又如何能死心塌地地放下呢?
古人用关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方法来寻找" 真我" 是很有道理的,也是最快的方法。当纷繁复杂的六根有所关闭时," 真我" 逐渐地也就出现了,一旦" 真我" 稳定后,也就不怕六根来喧宾夺主了。闭关的道路就是隔离六根与外界的联系,让" 真我" 露面。
修行修不到忘我的程度也是没法进入佛国的大门,进入佛国的大门里走不出来,也不算圆满。" 忘了吃饭,忘了睡觉,遇到墙壁都不知道拐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些话只能让今天的众生看看而已,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功,这又是必然需要的,必然要经过的。
出魂和解脱是截然的两码事,平常人所讲的出魂也只是自己的潜意识出去,根本不是超三界,潜意识也不可能超三界的,充其量也只是离开这个肉身出去玩一玩而已。解脱是指自己的" 本来面目" ,是那个最精细的" 东西" 超越三界之外。常人所讲的灵魂也还是本来面目的外衣,这层外衣对肉体来讲,又是肉体的灵魂,见到本来面目才算彻底的解脱。
圣者之所以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是因为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证得了生生死死的来龙去脉,而并非是仅仅悟到的一些道理。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更非科学,而是门实践学,若不能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什么也得不到。
舍不得死,换不来生,舍不得假,换不来真。
学佛的精神只管施出,不管收回。
所谓的慈悲,就是牺牲自我,成全别人。
所谓的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种种罪恶,永不再犯。
倘若你那个" 观照者" 也即旁观者还没出现的话, 还是老老实实的行住坐卧猛用功去,即便观照者出现还不算功德圆满。
旁观者和观照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先有静虑产生观察者--产生旁观者--升华为观照者--照空一切烦恼,无明,乃至菩提与智慧--最后能观的与被观的全部融为一体,彻底消失。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
旁观者,说明你已把那个" 东西" 修出来了,但还不会运用它,它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还没有发挥它的" 照见" 作用,它的使命便是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的本质,有此岸度到彼岸,最终彼此都消失在广袤的本觉之中,成为一个如如不动的整体。
一旦那个观照者取代了头脑后,你将成为整个观照者,但你也不会感觉自己成了观照者。倘若在自己的心态上还有个观照者存在,这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彻底变为观照者,真正的观照者乃是不观而自观,永恒的自观,万事万物来到你面前,犹如来到一面镜子前一样,你的整个存在完全成了一面镜子。
观行照度空无,是所有宗教,是所有法门唯一的一条解脱之道,超越三界靠的就是这个" 照" 之光。照是功夫、是境界、是现象,并非是空无,但最终是以空无的形式消失。若还有照之光存在,还不算究竟。
不要构建任何抵触的思想。当每一个念头来时,要用心静静地观看这个念头,观它如何变来变去,让它自然起伏,你只需做一个旁观者就行了。久而久之,这只猿猴般的野马不再蹦跳,不再奔狂,不再和旁观者对抗,会融入旁观者一体。那时你才看到,我就是我,而不是有另外一个我跟我斗来斗去。
观照者出现后,所有狂心当下熄灭,永远处在满足和喜悦之中,每一个作为皆是处在禅定中。
保持观照存在就以为是在修行上大功告成,实为门外汉。观照者出现也只不过是修行的开始而已。观照者还没出现,还在观察,这说明还未入门。有观察方能出现观照者。当你在睡觉或是在静坐时,会出现第二者看着你在睡觉在静坐;再仔细一看,还有个第三者正在看着第二者。但第三者是不会和第一者交往的,它所交往的对象,只是第二者。第一者是身体,第二者是头脑,第三者是心灵。能够修出观察者(第二者),当今世界上也是寥寥无几。
修行技巧,先要把观察者(第二者)修出来,一路行下去,很快就出现照见者(第三者),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切莫把观察者误以为观照者。常人连观察就不能集中,又如何能出现第三者--照见呢?
闻、思、修、悟、证、得,六次第缺一不可,开悟后,正是修行的开始,开悟的人已经看见眼前的那盏明灯,在以后修行的过程中再也不会走错路了。真正的悟道,谈何容易?释迦佛为什么还苦修十五年呢?中国的初祖达摩到六祖惠能一生都是禅床静坐,也不躺下睡觉呢。佛法是分理入和行入,现在一些人,连基本的理入还没透彻,就自称开悟了,也许现代的" 开悟" 就是这样吧。
有能观的出现,还有所照的存在,怎么能说算是究竟呢?要达到能所双忘,空有不存,中也不立,才算真无我,方为真究竟。
中脉通并非就是成道了,充其量也只是修行的开始,此时犹如种子发芽,胎儿分娩,至于开花结果,长大成人,还早得很,也许还会出现焦芽败种或夭折,整个过程都需过来人指导才能修行。
整个宗教的理论都是修行人修证后的言行记录,是实践后的结果,是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自古都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是证明理论的对错与否之说。
心法九:疑惑
传教士们为了标榜天堂的美好,竟将人间说成地狱,--可恶。
传教士们宣称自己是神转世,骗取信众大量财物,--可恨。
信众们听信了传教士的妖言惑众--" 世界末日来了" ,如是便抛弃工作,卖掉财产,上山避难,--可笑。
永远不会有世界末日,也从未有过世界末日。 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天灾人祸,从未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天堂,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地狱,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神,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鬼。
世人有种办法,用烧香引鬼的办法,说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主人--也即真我。敬鬼和鬼相应,敬佛和佛相应,生前和谁相应,死后便到那里。鬼怎么可能使你找到真我呢?之所以是鬼就是没有找到真我啊。
所有的神通都斗不过" 无我" 的等级;" 我执" 重的人最易招业障。
修行中出现的境界大多数都是幻觉,那是因为你对真理太渴望了,同时也是先前经典上记载的种种境界进入脑子里太深的缘故。比如,对一个异性太渴望,就会在梦中相会,渴望中脉通,如是身上就有气机蠕动,因为头脑有制造幻觉的本能。
现在流行一派的修行人,认为只要把那个" 观照者" 修出来就算大功告成,观照者修出来也非功德圆满,充其量也只是进入灵修的开始,何况真能把那个" 观照者" 修出来的人寥寥无几。观照者修出来可算证得" 无师智" ,以后可以脱离上师独立修行,有能观的心,有所观的物,怎么能说圆满呢?还是属于见闻觉知的范围。
修行的次第,应该是由" 观、行、照、度、空、无" 达到圆满。
" 道可道非常道" 是什么意思?果真文字和语言可以悟道,可以成佛,那么佛学研究者、科学家、哲学家早已成佛了。学问不足论道,拾人牙慧,如数别人家珍,与道又何益呢?况且最根本的那个实相,是超越语言和种种思想的。从老子到惠能,没有一个人能把实相描绘出来的,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象为什么相爱的男女还要同床的道理是一样的,禅不能用语言,需要亲证。
为什么法师总是辩论不过禅师?法师仅是一个禅学研究者,研究开悟后的禅师的悟道思想及其修道经过,禅师是身体力行,是走进道里,又走出来,是亲履本地风光过的人,法师得的是第三手材料,禅师得到的是第一手材料,真如实相--头脑思维--文字语言,一个单从文字入手修行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进入实相的终极点上,况且现在的修行人都是在拾人牙慧。拾一个悟道者的牙慧,拾佛陀、拾耶稣的牙慧。
理论犹如西洋哲学,还是属于思维范围,还没有脱离头脑的作用,几千年来西洋哲学都是靠头脑思维,企图解释宇宙万有的本体,但始终没有证入本体,反而离本体越来越远,根本原因,西洋哲学是用头脑研究,禅法是抛弃头脑直接进入本体实相之中,前者是靠思维,后者是抛弃思维。
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个人,只要你不能和道沟通,你就是外道。
如果你想解脱,必须改变你对世俗以往的种种思想概念。人类一出生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被灌输的一种毒素,如: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有仇不抱非君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流芳百世,光宗耀祖……,正是因为这些概念,才引起世界斗杀争夺。
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不了解佛性,未见到佛性的众生是最贫穷的众生。这就象皇帝有二个儿子,各自得了父亲的遗产,一个找到了这笔遗产,一个还未找到,未找到遗产的儿子就是一个贫穷的儿子。万能的宝藏就是佛性。
平常学佛的人,多数是在思想上感悟到了" 真空妙有" 的道理,但在境界上并没出现真空,更没有产生妙有,烦恼来时也空不掉了,需要智慧时妙有也不来了。
道理悟了,事上行不通,犹如未悟,若在理上真悟了,在事上必能行得通。
心法十:探索
万行前些世纵然做过观音菩萨和六祖惠能,但今世毕竟是万行,和前世来世都没有关系,只要把今世生活好就行了。何必要印证我是谁转世呢?这个印证者又凭什么印证你呢?
圣人是从来不发愿的,发愿的人都是凡夫,今生发愿所求的,未必来生还喜欢它;所以有许多人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事情,那是因为你前世发的愿,今世才满你的愿,不是吗?你可以看身边的许多人,都在烧香求鬼,给" 我" 鬼通,给" 我" 某某,今世不能满你的愿,来世一定能满你的愿--鬼怪附体。
现在的一切,如疾病,灾难等等,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要想未来没有,除非现在消除掉。未来的生活方式,完全由今世的自己决定,上帝从不为你制定。
只要是你愿意保留这团独立的个体的光团,就会有轮回。根据自身的这种光团的质量,可处在不同的时空里,或天堂,或人间,或地狱。若把这个光团修空掉,你再也不会有生有灭。
佛菩萨、罗汉、凡夫、鬼,都是不同的能量体,是的的确确的存在。整个宇宙就象个乒乓球似的圆体,六道众生犹如六种能量处在宇宙的不同角度上。本觉中的佛菩萨,是无形无像的。来三界内度众生,可有形有像,可无形无像。
轮回也都是自愿的,因为太留恋红尘嘛,明师也没办法带你进入天堂。只有经过轮回时也许能满你的愿,之后才愿意返回天堂。
所谓的业障就是以往的自己的习气太多留下的结果而已,或自己的愿望太多也会留下业障,没有业障就没有理由返回人间,明师下凡也需借助众生的业障才能留在人间,正是因为有业障未完才轮回。
轮回是因为找不到解脱之门,所以才在这间屋里来来回回,一旦经明师指点就找到了大门,如是就解脱了,而且自己也可当明师。
只要是有愿望存在就必然有轮回,轮回和下凡有本质上的区别,轮回是不能作主,随着业力的牵引而轮转;下凡则可以作主,清醒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大开悟的人来说,轮回和下凡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借助这一生命阶段,做人生游戏,因为开悟的人,其思想概念已彻底转变,并没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也没认为自己不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也没认为自己存在或不存在。
死亡只是自身的这一光团和宇宙的这一大型整体光团融入一体。所不能融入的,只有你的习气。由习气促使你轮回。 无论你做任何事,上帝都允许。最后惩罚你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不信,你等着瞧,很快你自己就惩罚你自己。除非你开悟,因为只有开悟的人才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种种事物,不受因果谴责。
心态就象一个多功能的磁铁,你想什么,就吸引什么。
甚至一个念头就形成愿力,将来必有愿果。来此世间,一是来还愿,二是来收获前世的愿果。
宇宙中的四大类,飞潜动植,乃至石头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佛性" 就是本来面目。石头这一类型的佛性很细微,很细微,最深沉,最深沉,它们的佛性处在冬眠之中,几乎象死亡似的,惟有处在三摩地中才能觉察到石头这一类型的佛性。石头进化为草木,进化为飞潜动植,再进化为人,最后才能成佛。
祈祷佛和上帝,实际上也包括了祈祷自己,因为佛和上帝不是孤立的,是和众生同体的,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一人修行,众生皆受益,一人做坏事会影响整个宇宙。当一个个体死亡时,除了它的业力和习气不能融入宇宙整体,其余的会自动融入。剩余的业力将会寻找适合它的频率,这个频率唯有尘世间才会有,如是也就产生了轮回。
万行上师心法精粹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