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曾经读到过安妮宝贝的一段文字。她买了一盒哈根达斯,用干冰包裹起来,坐在出租车里,小心翼翼的捧着,然后不停的流泪,悲伤的想: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那个爱我的人到哪儿去了?剩我独自享用这美丽而昂贵的食物。
彼时,我是一个靠家里供钱读书的穷学生,出租车都很少打,更不要说去买哈根达斯那样 " 昂贵而美丽 " 的食物。但我的头盖骨下充满了对于小资生活的仰慕与渴望。于是我觉得这篇东西写的凄美伤感摧人五内,字里行间都有饱含了那个阶层的华丽与绝望。她那如同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或人血馒头的姿态深深地印在了我无邪的心灵上。
若许年后,我辗转到了美国,站在食品店的冷藏柜前发呆。原来哈根达斯在这里卖得如此便宜,三块多一大桶,买俩桶的话还有优惠。即使换算成人民币,它也称不上昂贵。既然不昂贵,姿色也就大减。它与一堆杂七杂八的我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冰淇淋推推搡搡的挤在橱窗后面,在我的眼中如同遭遇战乱流过风尘的宫女。而陪我购物的美国友人的一句话粉碎了我这最后的幻想:"哈根达斯?那是什么东西?我从不吃这个牌子。"
当然,我还是买了两盒促销装的哈根达斯来满足我当年心底隐秘的愿望。平心而论,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当某些东西变得太容易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我在这种若有所失的感伤情绪中展开了在美国的生活,逐步接受了一连串的新的打击。比如,有朋友托我买 CK的内衣。然后我发现CK在这里大约只相当于班尼路在国内的地位。不,准确地说,GAP才是班尼路,CK的品稍为高那么一点。但也就那么一点。再比如,有朋友托我买倩碧的黄油。倩碧一直以黄油的畅销而引以为豪。果然,在美国畅销的象大宝,便宜的也象大宝。你看,我们用来作为生活品质的标志的东西,其实都很廉价。”我脆弱的心灵在倍受打击之后终于痛定思痛。于是,我开始在键盘上敲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其实,无关与自我反省或小资批判。我想说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即,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为何这样低?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低。根据今年劳动节时(当然是美国的劳动节,9月4号)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美国劳动者(注意不是全体国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万美元(没有我想象的高,我本来以为会有10万)。除去极少数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个小时的工资一般在 15块(注意,咱探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 MBA或者PHD当然不会是一个小时15块)。那么,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 15*8*7*4=3360块。美国的税打得相当厉害,个人所得税加上社会保险,一般要打掉40%,所以拿到手的只有3360*60%=2016块。当然,如果你给教堂或慈善组织捐钱,是可以得到退税的。那么,把这些技术性问题考虑进来,他最后的收入大约可以在3000块。在北京,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月薪大概也就是3000块,也许还要少,而且,是人民币。
首先来看食物。美国的食品卖得很便宜。我昨天的购物清单,是芒果、苹果、香
蕉、生菜、小萝卜、酸奶、麦片、番茄酱、大米,一共是21块美金(肉也很便宜,只是上次买得还没吃光,所以这次的购物单里没有)。假如是 21块人民币,你在北京的超市里可以买到什么?也许只有两个芒果。
我询问过很多朋友,单身或者夫妇二人的家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包括下馆子,大约也就 200多块。这只占个人月收入的6%左右。而在北京,你去一趟家乐福出来,恐怕就得200多块。
其次看衣服。这一点更让人气愤。同样的牌子,居然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
贵,究竟孰富孰贫还真令人困惑。就以CK为例,一件白衬衣,大约 40块就买得到,即使折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再同他们的收入相比,真是便宜得没话说。而且彼酋之商场酷爱打折,动辄 40%off,令人惊骇。一个国内来的MM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在国内时逛一次街买一次衣服就要1000多块;在美国,除非你买LV或ARMANI这样一线的牌子,否则,若只是CK、 DKNY之流,想一次花掉一千多块还真是不容易。
至于球鞋、化妆品、下馆子、买机票之类,我就懒得再举例。当然他们的房子还是很贵的。大家的花销,基本都用在养车和供房子上。
而我们的收入,在我们只有三千块月薪的时候,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于是,我们现在就要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成本那么低?
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马恩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血淋淋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掳掠之上的。 甲型H1N1疫苗的制造过程
“种”在鸡蛋里的疫苗
这些是美国海兰白鸡所生的鸡蛋。一排排鸡蛋以横6只、竖6只地排成方形,整齐地叠放起来。
这种鸡蛋的外壳色泽白得像瓷器,光洁无瑕,个头全都一般大,比普通鸡蛋稍大。这些鸡蛋是被拿来接种病毒用的,它们的作用,相当于甲流病毒的“孵化场”。“它们多是由出生30周至56 周的鸡生的受精蛋,孵化10 天才能用于接种病毒。”这些母鸡的饲养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笼养在清洁的隔离鸡舍内,就连吃的饲料也是纯天然的特殊饲料,这样产出来的鸡胚蛋才能符合疫苗的生产要求。
疫苗生产的第一道环节,是检查这些鸡胚。一间20 多平方米的漆黑暗室内,3 位操作人员正拿着电吹风形状的照蛋器照射鸡蛋。在检查鸡胚的时候, “海兰白”品种的好处清晰可见。“普通红壳蛋会影响灯检观察,只有通体白色的蛋,是最适合观察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透过微微泛红的亮光,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蛋壳里鸡胚血管。一位工作人员熟练地将手电筒在蛋壳上方移动,双眼一眨不眨,盯着蛋壳的变化,遇到那些血管丰富饱满的鸡胚,就会挑出来以备使用;偶尔碰上几个血管模糊,或根本看不出血管的弱胚、死胚,便眼明手快地挑出来,扔进废蛋桶。
检查合格的鸡胚经过消毒进入生产线:一条长约7- 8 米的传输带上,架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消毒胚蛋被传输到接种工位,每处工位含有36个打孔接种针和纵横交错的胶管,胶管内流淌着乳白色的液体。这些液体,就是被稀释过的甲型N1H1 流感病毒毒种液。每当36颗鸡蛋传送到接种工位下方,只听“咔嚓”一声,胶管底端的36 个接种针头直接刺穿蛋壳,就像打针一下,把甲型N1H1 流感病毒注射进鸡胚中。
据悉,上面所用的甲型N1H1 流感病毒“原始种子”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英国HIBSC 公司。6 月18 日,两支“ 毒种”由专业公司从英国空运过来,每支仅0.25 毫升,在旅途中一直置放在冻存管中。拿到“毒种”后,上生所的工作人员立即将它们制备成工作种子批,稀释后装入自动接种机,开始接种工作。
在传输带的另一头,记者看到所有的鸡蛋都带有一个针眼大小的小洞。病毒注射在鸡胚的尿囊腔内,里面充满了鸡胚的尿囊液。这些尿囊液中含有丰富的敏感细胞,供流感病毒增殖。紧接着,被“接种”过的鸡胚蛋将被采用人工孵化的方式,在一间密闭、无菌、恒温的房间孕育病毒,50 至60 小时之后,一颗颗“甲流毒蛋”诞生了。
日产甲流疫苗7 万余支
记者在收获生产线上看到,36 个鸡胚蛋的顶壳被同时削掉,露出淡酒红色的鸡胚液体,与之对应的36 根收获针头探入尿囊腔内,将尿囊液抽取出来,再通过几根管道吸到无菌罐内,病毒收获就完成了。
病毒收获液含有很多杂质,比如鸡胚中的卵清蛋白等。在另外一间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三个类似家用洗衣机大小的机器,收获液在其中经过透析浓缩、过滤、离心等物理方式,得以纯化。纯化后的病毒收获液离疫苗仅“一步之遥”,还需要往其中加入裂解剂,去除病毒的致病力,保留有效部分,生产人员称这个步骤为“灭活裂解”。
它的生产车间位于中心最高等级的实验室,进入的话需要穿着第三套隔离服, 但不向非工作人员开放。“裂解的过程,就是让病毒失去活性、分裂病毒的过程,我们只需要其中的血凝素。”灭活裂解的原理虽简单,其实是一道非常复杂的工艺。其中加入多少裂解剂才能使其失去致病力,这很有讲究。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对病毒灭活裂解液进行再纯化,避免杂质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杂质残留越少,疫苗安全性越高,效果也越好。”
尽管没能看到提取疫苗原液最机密的部分,记者仍有幸看到了存贮在冷冻冰箱内的疫苗原液。那是这所生物制品中心的宝贝,每天耗费5.4 万个鸡蛋,只能生产出3000 毫升的原液。记者看到的原液,犹如乳白色的牛奶一般,与下面摆放的未纯化的黄色液体形成鲜明对比。
纯化后的疫苗原液就像刚酿出的白酒,度数高,很纯,但不太适合使用,必须加入水和其他东西勾兑到一定度数。疫苗原液也需要加入缓冲液稀释和佐剂“勾兑”到适合的浓度。“通常,每天产生的3000 毫升疫苗原液,可以生产7 万多支疫苗。”
为什么美国垃圾在中国都是奢侈品?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