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社科院的房价泡沫论
文/陈涛
中国社科院真的很“雷人”,大有不与国人探讨房地产、不和房价泡沫辩论一番、不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就誓不罢休的气势。这不,12月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住房绿皮书》称,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指数为29.5%,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按照上述算法,北京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宅的基准价格为13316元/平方米,实际价格为26446元/平方米,泡沫指数达到49.6%,而去年同期,北京的房价泡沫仅为26.6%,一年翻了近一倍。
真的是奇了怪了:如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6%,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9%;即使是按社科院刚刚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5%;房价涨幅也远远低于上述35城市的泡沫29.5%涨幅。那么房价泡沫指数29.5%又是从何而来呢?难道房价不怎么涨也产生成倍的泡沫吗?
按照绿皮书编者、社科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研究员邹琳华的说法,由于计算时的参照不同,两个版本的房价泡沫指数没有可比性。而且,上述指数仅作为一种参考,不能说明具体问题,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如果说,你的绿皮书“没有可比性”、“仅作为一种参考”、 “也不能依据泡沫大小来推断市场走向”,那么我想问:这样的泡沫论有何含义呢?
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称,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因此,目前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如果不考虑城镇居民已经拥有住房的实际情况,如果不考虑家庭已有的资产情况,如果不考虑中国人收入不透明的客观情况,来谈“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有什么说服力呢?
中国现在是85%的家庭都有住房,也没有多少人住到桥底下或是大街上;即便是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也无法阻止房价的上涨,就说明住房的需求很旺。那么,我们凭什么说“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呢?
还记得2009年12月8日中国社科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0年大势时说:明年,CPI会涨一点,3%以内,不会让大家舍不得吃肉;房价不会快速上涨,投机型需求会萎缩;股市不用预期太高,猛涨可能性很低;关键是GDP增速有望稳步回升到9%,这样大家的饭碗都有保证,毕业生找工作也会少辛苦一点。明年的房价不会再快速上涨。85%家庭没有购房能力。比照2011年的《经济蓝皮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85%家庭没有购房能力”已经成为社科院《经济蓝皮书》的固有格式,看来即使再过几年还会是这样。那么,这期间购房的人又算哪一部分呢?
我们从来也不回避近几年房价涨幅过大的事实,有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的情况,也不忌讳谈国民收入与房价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判断房价泡沫指数有29.5%之高,更不能就此得出“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的结论。
社科院作为政策的研究机构,决策者的智囊团,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应当是实事求是,应该讲究科学性和权威性,明显的违背事实迎合民众,是哗众取宠是不负责任,是有违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的。
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