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2010全国两会


  深度观察2010全国两会

 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图为报告后,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握手,表示祝贺。中新社发 Eddie Zhang 摄

  很赞同策划者点评:2010年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首年两会,是中国十一五规划期的最后一年两会,当下的中国,阶段性转型特征凸显,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民众社会权利的伸张,都进入了一个胶着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如何看清那些走过的路?面对后危机时期极为复杂的形势,中国怎样才能坚实地健康向前走?下一步的改革,将从哪里破题?未来中国发展的动力与支点在哪里?这不仅牵涉国之大计,也牵涉民之生计。

  两会即将结束,归纳若干重点:

  1、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出“总动员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在参加多个代表团审议时再次纵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动员”。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和决策部署,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月8日,胡锦涛在参加天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加紧工作,务求突破,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3月10日,胡锦涛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长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在“加快”上下功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2、住房、房价成为热点。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日本人买房都是年轻人用自己的钱,而中国通常是两代人一起买房,甚至三代人共同买房。 “1925年,美国人人谈论炒房,结果不到5年,出现大萧条;2008年之前的5年间,美国又是家家谈房子,争着买房子,结果爆发了次贷危机。”

    “蜗居”之痛和“蚁族”悲伤的现实照进两会,今年的两会俨然成了“住房大会”,各行各业的代表纷纷加入对高房价的热议之中。于是出现奇观:医疗卫生界代表大声疾呼降低房价,文艺组代表支招保障房建设,企业家也开始替买不起房的员工摇旗呐喊,似乎只有暴利的地产界代表委员选择沉默。

     在两会委员代表对高房价的集体“围剿”之下,各级政府开始表态。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今年房价必须保持稳定,“不行也得行”;20年内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大,但中央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更大。

  全国人大会议3月14日闭幕 ,七成网友提问总理首选住房。截至2010年3月12日晚8时30分,新华网的“2010两会,您最关注哪些民生话题”,住房话题得票率约七成,是10个问题中网友最为关注的。同样,在新浪网,住房问题也最受关注。记者发现,2008年、2009年的全国两会,反腐倡廉是网友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和前两年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反腐问题在今年远排在住房之后。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12日提醒那些对“土地财政”情有独钟的官员说,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和财政收入,百姓“安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繁荣。

  一些委员认为,“土地财政”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房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一些地方政府把土地整合、招标拍卖后,土地价格往往翻几番,房价也随之上涨。

  厉以宁认为,如果政府只盯着财政收入,房价就难以下降。他主张,改革中国现行土地招投标制度,把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区别对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不能适用现有“价高者得”的土地招投标制度。

  3、收入分配改革成两会焦点 全国总工会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其中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这块大‘蛋糕’,分给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太多,分给老百姓的份额较少,人们普遍觉得付出和收获有差距。” 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 2002年至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职工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长只有8.18%。“蛋糕”做大了,分给职工的分量反而减少了。

  4、2010年将开启大内需时代。

  中国国2月份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3月11日出炉。数据显示,投资和消费仍保持快速增长,整体经济复苏势头强劲。2月CPI同比上涨2.7%,涨幅有所加快,但符合预期。信贷方面,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01亿,同比少增3714亿,环比则剧减近7000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从投资、消费、出口对目前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今年1、2月份确实有一种新的迹象。投资增速是26.6%,在高位有些回落,但还是比较快的一个速度。消费增速是17.9%,稳中趋快。进出口在继续回升,无论出口或者进口都在大幅度增加,贸易逆差在大幅度下降。从“三驾马车”的表现来看更加趋于协调,目前还看不出经济过热的迹象。

  随着“两会”召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已经更加明确,处于经济发展动力和经济增长方式过渡期的2010年,将是大内需时代全面开启的关键年份。由于中国经济存在“复苏”和“转型”的双重特征,预期“必须消费”和“可选消费”都将会有较大的增长。

  从长期来看,国家产业转型,政策调整方面其实都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机会。政策一般都会给予一个中长期的影响。像节能降耗、新技术、新领域等等,都是可以关注的。中西部有发展动力、发展诉求,中央政府会推出很多政策,但是当地政府运作方面可能有些滞后。

  中国未来GDP的增长主要来源是三个:投资,消费,出口。目前,出口在GDP中贡献不可能再大了,而在消费方面,中国目前消费在GDP中的贡献差不多是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贡献差不多已经达到了70%。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已经提过很多次了,只是成效不是很大。

  但国家去年开始出台政策,在医疗保险、城市户口管制等方面都有所放松。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医疗改革、住房政策、教育体制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进,居民对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将会下降,这将对国内消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使得相关行业或企业从中获益,受益于内需增长的行业和企业的投资价值将更加明显。

  5、民间投资新政将上报国务院, 传统垄断行业有望放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在审议报告时,温总理也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带动和引导。“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比较,有效性更高。”一些代表这样表示。

  发改委起草的《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下称《民间投资意见》)目前已完成,即将上报国务院讨论。重点落在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破除行业垄断、减轻税费负担和改进金融服务上。“今后地方设立民间金融机构,不再受当地是否已有民间金融机构的限制,对设立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完全放开,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成立。”

  国家发改委已放宽相关规定,凡是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对民间资本开放。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则指出,“应把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尽快形成政府和民间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下一步要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把鼓励、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发改委起草的《民间投资意见》将提交国务院讨论,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望向民间资本开放传统垄断行业”。

  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然而,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更多的还是依赖财政投资、信贷投入的政策性效应,真正来自民间板块的市场性投资力量还很不够。目前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一般竞争领域,比如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而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更是国有资本独占鳌头。

  多位代表呼吁,要尽快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扶持政策。呼吁内容包括,把民间投资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出台更加灵活、开放的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6、制度反腐仍是热点。  刚刚过去的2009年,人们再次见证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多位省部级高官“落马”,查办职务犯罪案逾3万件,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把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任务”。

      两会前夕的网络调查显示,反腐败依然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代表委员表示,反腐败取得的成绩固然让人欣喜,但更要保持警醒,认清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制度建设是反腐关键 ,加快编织中国反腐败制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