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破釜沉舟争上游


 
 
 
即使够顺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也只是其转型路上一个重要的战略,而不是其发展的全部。
 
 
 
“我的理解,到今天为止无论这件事成与不成,最起码吉利不会失去太多东西,中国也没有失去太多东西。”3月5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这样告诉《数字商业时代》记者。
 
“通过战略转型达到年产200万辆,是吉利当前最大的压力。”尽管“吉利并购沃尔沃”被媒体炒得风生水起,但是吉利董事兼副总裁安聪慧看来,只有真正实现了战略转型,吉利的未来才有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吉利整个战略转型的初级阶段才刚刚结束。”
 
唐胜国就是这一重要转型的经历者,2006年加入吉利时他就和很多同事一样肩负起了改革者的使命。现已成为吉利宁波生产基地焊装厂厂长的他,主要负责吉利转型中推出的重要产品之一帝豪车型。这是吉利目前已投产的最先进的生产线,可以实现同时生产多种车型的柔化生产,甚至包括双燃料汽车。多项生产指标的合格率已经达到了95%。“我们是最先进的。”和很多吉利人一样,唐胜国对自己所工作的生产线充满溢美之词。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书福,每年都会利用“两会”时机大谈通过品质提升和结构转变,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品牌,并大力建议把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尽管这被人认为是“为自己谋福利”。
 
“吉利的转型战略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式的。” 盛元汽车网总裁、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志勇如此感叹,“把所有机器都换成了世界名牌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这是在很多咱们自主品牌的企业里面看不到的。抛弃掉近10亿元的资产,全部推倒重来,试问国内汽车企业里,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大的决心和魄力。”
 
在李书福看来,即使在今年上半年能够顺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也只是其转型路上一个重要的战略,而不是其发展的全部。
 
无可奈何求转型
 
宁波,吉利基地,冲压车间。日本富士冲压机床在空旷的厂房中发出轰鸣的工作音,机器手灵巧的将一块钢板放入一个冲压机床,下一个流水线上的机器手又将这个机床上压制好的钢板放入下一个冲压机床切割成型。从上料一直到冲压件成型,这是吉利第一批实现整个流程无人化全自动作业的冲压流水线。这条重2000吨的全自动生产线就是吉利战略转型的一个缩微版。
 
2007年5月18日,吉利汽车宣布开始战略转型。到今天,安聪慧对转型效果的评价超过了80分。“当时变可能死,不变更是死,光靠老的产品,老的装备,光靠这些相对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生存时间不会太长,最终会被淘汰的,只是死得慢一点。但是如果彻底转型,新产品出来以后不能肩负战略转型的作用,不能以一个全新的、按照规划目标来实现的话,那等于也是死。”
 
当时,吉利将生产“老三样”的设备都当废铁卖掉了,损失近10亿元。汽车公司一般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但是吉利淘汰了“老三样”时,新车型“自由舰”已经开始销售,但是“远景”还在研发,帝豪更在初期的规划过程中,销量严重下滑。
 
“董事长的压力肯定很大,但想要做一个汽车工业的后来居上者,就要用很多非常规手段,或者说比你的竞争对手付出更多代价,才有可能会成功。”安聪慧认为。
 
关于吉利转型,据说有一个故事。温家宝总理视察吉利时,李书福向总理很自豪地说, 5万元以下的车,吉利还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总理说中国企业不能总是说低价格,重要的是打出品牌,提升产品价格和品牌形象。张志勇说,总理的话对李书福战略转型,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吉利开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不过,人们对此的反应,除了质疑就是嘲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吉利的技术研发能力,做中高端产品的战略转型,无异于让吉利自废武功。“即使在企业内部,也面临了不少阻力。大家的思想观念能不能形成一致?整个团队能不能凝聚在一起,能不能朝着一个目标一致的往前走?”安聪慧告诉记者
 
李书福不为所动,顶着搞“质量大跃进”的帽子,对管理层成员施加压力,最后以投票的形式得通过。但是更大的质疑来自经销商,一些经销商认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实施转型后没有前途。于是,有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有的则暂停提车。转型开始后的几个月,吉利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一影响甚至持续到2008年,当年全年市场销量为22万辆,对比2007年21万辆,增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资本市场也不认可。吉利汽车(HK.0175)在香港借壳上市以来股价始终在低位徘徊。2008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最低股价跌至0.15港币,快进入“仙股”(香港投资者称0.1元以下的垃圾股为仙股)阵营。长此以往,吉利汽车将无法发挥其股市融资功能。
 
然而,李书福一旦决定转型,步伐就不会因外界干扰而减慢。2009年初的上海车展,吉利正式亮相了包括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等3大产品在内的22款实车,并带来新的品牌内涵。“全球鹰象征着时尚、激情、梦想;帝豪象征豪华、稳健、力量;上海英伦象征着经典、英伦、贵族。”吉利营销副总裁刘金良介绍,3个子品牌将拥有5大技术核心、15个产品平台,计划到2015年吉利在国内年销70万辆、在国外年销130万辆的目标。
 
过程也许痛苦而漫长,但却可以给未来带来希望。2009年,吉利开始享受到战略转型带来的市场收获。2009年,吉利汽车完成销量32.91万辆,比2008年净增近10万辆,同比增长近50%,在“中国主要汽车企业销量排名”中位列第十。
 
“吉利从低端到中高端这种转型能不能成功,合不合适,先不去管,但是当我们不断地去提品牌理念,去提技术升级、品牌升级,就会让消费者有信心,也让全世界对中国企业产生一种‘中国人还是能够去做事的以及他们正在做事’的印象,这可能是吉利转型和沃尔沃并购之间的关系吧。”张志勇说,这得益于李书福人格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说,他正在从一个草莽英雄开始转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按照吉利三步走的战略转型策略,第一步是2009年初步完成转型,品牌、技术、质量提升到有美誉度、知名度的水平,第二步是到2012年形成吉利品牌强大的竞争力,第三步则是2015年全面完成战略转型,实现脱胎换骨。
 
海内外并购求升级
 
如果要说2010年第一季度最火的产经新闻,无疑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从万瑞数据的监测情况来看,2009年四大网络门户关于该并购事件的报道就近100篇报道,带来了300多万的浏览量。
 
可以说,吉利何时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是当前市场对吉利在这几年的频频海内外收购案件之后最为关心的结果,前几次收购行动,正在被解读成这次“终极收购”的基础。
 
然后,在安聪慧看来,这只是吉利在往前的路上“越走越远”而已。“这是一条不归路。其实只要你从事了汽车行业,你就知道自己已走上了一条不可能再回头的道路。你进了就不能退,你只能越做越好。”
 
为了“越做越好”,吉利开始“越买越多”。2010年2月,就在大家纠缠于吉利并购沃尔沃之时,李书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完成收购浙江中誉汽车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准备进军国内专用车市场。吉利也因此实现了利用现有设备及技术,来开发和建设吉利高端乘用车、商务车、专用车,进一步丰富了多层次产品线。
 
据介绍,中誉汽车是浙江中誉(控股)集团的核心产业,在原东风轻型客车厂的基础上重组成立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中高端商务车和专用车,是德国戴姆勒公司在亚洲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目前拥有武汉和杭州两个生产基地。吉利计划将在杭州建设吉利汽车技术中心,未来成为吉利研发体系的核心,首期投资3.5亿元建设安全碰撞中心。
 
事实上,李书福的收购之旅始于2006年,现在吉利旗下的三大品牌之一“上海英伦”就建立在2006年收购英国锰铜旗下的经典黑色出租车品牌与资产的基础上。而“上海英伦”也是吉利转型战略中的最后一个和最高端的一个。
 
李书福的目标是将上海英伦打造成“中国的经典商务车品牌”。为此,吉利汽车在2009年对上海英伦投入了约1亿元的品牌上市推广费,光大银行10亿元的金融授信额度也全部用于对代理商的金融支持。除TX4车型之外,上海英伦品牌后续产品还有上海英伦GE(卓越)和“A+级商务型家庭轿车”SC618等车型,卓越据说是国产轿车中的最高端车型。
 
不过,最值得津津乐道的还是对澳大利亚独立汽车变速器生产商DSI的并购。2009年初,吉利闪电出手,买下DSI,一举以获取逐渐占主流地位的DCT变速箱技术。“目前公司正在研发、制造各种类型的自动变速器,今后将会填补中国汽车公司在自动变速器研发和制造方面的空白,这将大大提升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说。据悉,吉利投资8亿元拟在重庆铜梁建设基于DSI技术的国内工厂后,设在山东济宁和湖南湘潭的两家DSI工厂也将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之后投产。
 
李书福说,世界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重组整合,现在美国三大汽车集团都碰到了困难,这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一次战略机遇期,“我们不光要练内功,更要‘向外看’,学习一切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吉利开始加大了对海内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据说自2008年1月以来,加盟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购团队的就有200多人,未经证实的名单有英国石油公司的财务规划师Peter Zhang、沃尔沃前总裁奥尔松(Hans-olof Olon)、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英国德勤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英国洛希尔投资银行和英国博然思维集团等。
 
目前,吉利旗下有吉利汽车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一系列学校,仅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就有5名院士。在学院接受硕士、博士教育的吉利高管超过180人。从宣布转型之日起到2008年推出的所有新车车型,全都是吉利新开发的技术,无论是底盘系统、发动机系统还是电磁控制系统,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吉利用产品换时间、用时间换市场的决定,在2008年底起开始得到回报,国内销量同比增长11.6%,出口同比增长79.8%,纳税额约10亿元。吉利逆市上扬的成绩,据说被国务院有关领导加以表扬,要中央各大媒体予以报道学习。
 
3月5日,李书福在“两会”间隙接受《数字商业时代》记者采访时说:“汽车应该是塑料、橡胶、电子、电器、金属、化工、石油等等,由很多基础的材料构造了汽车,它是一部机器,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这是规律,我们一定要按规律办事。”
 
转型之后,任重道远
 
张萍是北京万吉祥汽车公司总经理,他们去年11月成为了吉利最新一批经销商,在经营吉利之前,万吉祥曾代理过克莱斯勒、比亚迪等多个汽车品牌,现在代理吉利以及奇瑞的高端品牌瑞麒和威麟。
 
2009年12月29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外公布了2009年第四批C—NCAP碰撞评测报告,吉利熊猫以45.3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首款五星级的自主品牌小型车,成为国内最安全小型车。这让张萍觉得很得意,公司的店里为此写上了大大的横幅,他们还把“熊猫”的前挡板卸下来,让人们看到是里面锯齿形的钢板创造了这一奇迹。
 
在张萍看来,吉利是一家越来越“懂车”的公司,这也是他们决定成为吉利经销商的重要原因。
 
“思路决定出路”是李书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现在,吉利新战略构想十分清晰:不仅要成本领先,还要在技术、人才、质量、服务上全面领先;不光要生产经济型车,还要有中高档车;不仅有轿车,还要有SUV、MPV等丰富的产品线。
 
但问题是放弃了“低价”这个“金字招牌”的吉利,怎么让用户来认可?如果从2009年汽车销售数据来看,尽管吉利汽车以32.91万辆的销量位列第十,但这还是比同为自主品牌汽车代表品牌的奇瑞(46.65万辆)和比亚迪(44.51万辆)差了十几万辆,与两百万辆量级的“三大”(一汽、东风、长安)汽车集团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提。即使是在自主品牌畅销车型中,大多数人都知道风靡一时的奇瑞QQ和比亚迪F3,但吉利的产品是什么呢?尽管吉利金刚销量同比一直不错,但横向比较就可看出差距了。
 
对于李书福来说,这是转型过程和转型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为此吉利开始增加更多的广告投入,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喜欢的网络渠道。万瑞数据网络广告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吉利、奇瑞、比亚迪三大自主品牌汽车2009年的网络广告推广费用中,吉利增长率超过100%,从2008年的351万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769万元,比亚迪保持在580万元左右,而奇瑞则以3239万元位居第一,2008年奇瑞的投入仅为816万元。
 
“2010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年。今年是吉利的‘质量年’,这对我们整个产品和形象都会有巨大的改善、改变。”安聪慧说,吉利一定要超过竞争对手。
 
如果把吉利转型的第一步理解为企业微观层面的“产业升级”,那么开始海内外并购就是为第二步转型打基础,可以理解成“品牌升级”,而以对沃尔沃的收购来来彻底摆脱其低端品牌形象,正是其实施战略转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利用沃尔沃多年沉淀的技术体系与“最安全车”的品牌形象,来打吉利汽车的“安全牌”,最终实现吉利旗下品牌的重新定位。
 
事实上,“破釜沉舟”转型的李书福,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以“新品牌、新技术”来提高吉利产品的附加值,带高吉利汽车的利润率。这一点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现。吉利在当年成为了中国汽车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超过了作为国有企业的上汽、一汽、长安、广汽等汽车巨头和比亚迪、奇瑞等自主品牌汽车。根据2008年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汽车(HK:0175)年销售收入42.89亿元,净利润8.66亿元,净利润率高达20.19%;而上海汽车(SH:600104)年销售收入为1054亿元,但净利润只有6.56亿元。
 
万瑞数据副总裁张宇中说,吉利和沃尔沃的“协同效应”正在初步显现,吉利2010年1月销量突破4万辆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品牌价值和产品价值都会得到最大的提升,但沃尔沃品牌价值是否短期会下降,关键就要看吉利的表现,如何能让人们打消顾虑”。
 
或许,这才是决定吉利品牌与吉利汽车的命运与未来。转型成功,将涅槃而生,吉利所赢得的,不仅仅是中国持续增长的市场,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市场;转型失败,就只能在竞争中日渐式微,风光一时但终会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