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为18.26亿亩,距离政府设定的18亿亩红线已经很近了,按照常理,这会导致房价不稳定。按照此前经济学家的评论,如果农耕用地固守18亿亩,房价就还得飞涨。从现在来看,作为替代,政府正试图将更多的农村升级为城市,这样农村的宅基地就能够变成城市建筑用地。从我家乡的情况来看,这确实有利于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导致房价高涨的问题。但核心的问题是,这些拥有宅基地的农民是否能从这一轮造房运动中获益。
实际上,即使把农村的宅基地变成城市用地,依然存在土地资源不均的问题。在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情况下,北京上海深圳房价提前与国际城市对接。抑制需求只是权宜之计,加速供给才是根本途径。但除非政府自己盖房,否则我看不到开发商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主动加速建房的积极性。
从我的个人感受来说,对于西北地区的农村升级城镇,至少5年内不存在城市用地不足的问题(省会城市除外,它们在当地就和北京一样,省内人口聚集效应明显),在政府明确拆迁按照市场价补偿的机制下,短期内,西北地区也很难完成乡镇升级城市的工作。作为替代方式,西北地区最便宜的城市升级就是改变城市的中心,在原来的城市边缘重新建立一个城市行政中心,进而引导经济中心偏移,比如新疆的库尔勒就是如此。但对于正在城市化的现有乡镇而言,由于正处市政工程建设的初期,在没有土地财政支持的情况下,现有房价又无力支撑拆迁,城市面貌就很难得到改善。比如我的家乡,在房价不足1500元一米的情况下,原住民的宅基地则普遍在200平米以上,城镇总人口不足3万。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把若干乡镇人口进行集中,否则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成一个城镇。实际上,当地政府在城镇建设中目前位置很尴尬,如果按照市场价拆迁,每家得补偿20万或者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外加10万块。考虑到多数居民都得这么做,如果拆迁就意味着政府得筹集到另外一半的建设成本,而且这笔成本很可能收不回来——因为几乎每家都有宅基地。如果不重新规划,那就相当于原有农村换汤不换药,只是村长变镇长或者市长,这似乎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当然,也可以不拆迁直接在规划土地上另建住宅,实际上前几年我的家乡就是这么做的,但问题是你除非远离现有居民区建房,否则你就会为未来留下一个城中村,但如果远离现有聚居区,你建成的房子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购买或者居住。这种矛盾恐怕正困扰着很多西北地区的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