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五十六)


随想录(五十六)

在现实中,因果的法则是存在的。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因果法则;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因果法则也是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因果法则有时在短期内是体现不出的,但在长期内,总是会有体现的。自然界中的因果法则来自于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的因果法则来自于人类总体对善的追求。好心总是有好报的,只是别人可能还没有到报答的时候。坏人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只是还没有到惩罚的时候。这里只是有一个时间的区别,但不会否定因果规律的。

但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偶然性也是存在的。在人类社会,有些人做了坏事,也可能侥幸逃过惩罚;有些人做了好事,也有可能得不到回报。但偶然性总是服从于必然性。偶然性是零散的,而必然性是大量的。正如随机投掷一枚硬币,每一次出现正面还是反面,是随机的,但在大量投掷之后,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就会趋向于二分之一。从总体看,人类社会做好事总是会有好报的,做坏事总是会受到惩罚的,这也是一种必然性。

一些人总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但这种侥幸心理在必然性面前,就是一种愚蠢的选择。就像投掷硬币,总是希望都出现反面,这种情况实质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人还是喜欢这样,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愚蠢。在个人的行为选择中,执著向善,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但我们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一个正常的人,应具备最基本的三种德性:敬畏、诚信、感恩。

敬畏是对未知世界的理性态度;诚信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人类社会产生秩序的基础;感恩是爱的基础。没有敬畏,就没有内心的自觉,就无法无天。没有诚信,就没有交往,就没有合同的有效性,就没有预期,就没有资源配置的长期性,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短期的,就是机会主义的。没有感恩,人就会吝啬自己的爱,最终社会就缺乏爱,最终社会就是冷冰冰的。

敬畏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在敬畏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中,其中敬畏意识和诚信意识又是最基本的。敬畏是对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对天的理性态度;诚信是人对人的伦理精神。

作为一个人,有两个最重要的关系需要处理: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人的关系,或者是对天的关系与对人的关系。对天的关系就是敬畏,对人的关系就是诚信。所以,敬畏与诚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德性,是道德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撑。目前,中国社会既缺乏敬畏意识,也缺乏诚信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就很难产生。重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事。没有道德,就没有社会,就是动物园。

对“天”敬畏,对“地”理性,对人诚信。这里“天”代表不确定性,“地”代表确定性,一个人需要处理好与天地人的关系。

宋圭武  2010-2-28 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