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房托管背后的基药配送阳谋


药房托管背后的基药配送阳谋
2010-6-18

  “药房托管”先行者——南京医药最近又有新动作。南京医药日前发布公告,拟对全资子公司“南京医药药事服务公司”增资2亿元。

  作为“药房托管”最坚定不移的实践者,多年来,南京医药的托管成绩一直颇为神秘,外界对之亦评价不一。此次增资,南京医药似乎再次对外释放对托管业务的积极心态。

  从“药房托管”到“药事服务”

  2006年2月,响应发改委“医疗流通体制改革”的口号,南京医药参与南京市政府推出的以“药房托管”为核心的医药分开改革。四年来,围绕着“药房托管”模式的讨论从未中断,南京医药的托管也在众人争论的背景中越走越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京医药董事会秘书朱蔚称,目前南京医药已经托管了一、二、三级共200多家医院的药房。

  中投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南京医药药房托管业务的收入从2008年的7亿元升至12亿元,药房托管收入占到南京医药收入的8.28%。中投顾问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单从这一组数据来看,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业务发展得很快。

  话虽如此,但“托管药房”能否给南京医药带来实际的利润却始终是个谜。

  2008年正当“药房托管”概念炒作如火如荼之时,有传闻指称这一模式并没给南京医药带来巨大的效益。恰恰相反,2007年南京医药共托管了100多家一、二级医院的药房,在这项业务中,公司仅当年就亏损1000多万元。医院和医生的不配合被认为是药房托管最大的障碍。

  “出现亏损是在意料之中的,最初实行药房托管时,商业公司给医院提供销售额的35%作为托管费用。随着参与药房托管的商业公司数量的增多,竞标价格水涨船高。到目前为止,托管费用最高已达到销售额的53%。”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当托管费用高于40%后,南京医药按照协议给医院分成,很多情况下已开始亏本了,因此很难按最初的约定支付款项。一些医院干脆按照分成比例,提前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扣下来。”该人士回忆。

  2008年1月,在众人关注之中,“南京医药药房托管有限公司”更名为“南京医药药事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按照南京医药的设想,更名后公司定位为给终端客户提供药事管理服务,整合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与增值化的药品解决方案和民众健康解决方案。”

  南京医药副总裁、药事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金耿对外称,“药事管理服务”模式的基本作法是:由医疗机构(委托方)将其药品供应等可以市场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委托给医药公司(受托方),受托医药公司具体负责医院药品供应、药学服务、药房管理、患者管理等;依照协议,受托公司获取服务收益,医院、患者分享改革的增值收益。

  但何金耿并没有透露这部分增值收益的具体比例,而是特别强调说:“医、药利益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在这种经营模式中都能找到新的平衡点。”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药房托管到药事服务似乎并无本质变化。医药流通业专家张凌辉认为,“药事服务”是更加宽阔的概念,等于说南京医药给自己找了一个更大的“盘子”,如果说药房托管仅仅代表着医院药房经营权转移的话,药事服务则衔接了药房和上游药厂。

  增资瞄向基药配送

  南京医药方面称,本次增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司药事服务业务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开展,加快药事服务公司市场竞争力。符合公司把药事服务模式建成自身战略深化的创新平台、集成化供应链的实践平台、盈利模式转变的实施平台的既定战略发展方向,预计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影响。

  上述熟悉南京医药的业内人士表示,不管实际收益如何,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从战略角度来看非常成功。“南京医药借助‘药房托管’已经抢占了南京地区90%的医院市场,并且是‘不可动摇的渗透’。”其如是评论。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对记者透露,2009年南京医药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在各地收购了30多家以医院业务为主的商业公司,未来或将通过这些企业将基本药物配送、药房托管的业务推向全国。

  “总体看来,南京医药增资是为了促进药事服务公司的竞争力,目的则是瞄准基本药物配送招标。”郭凡礼说。他认为,新医改推行一年,地方上实效甚微,理论上讲,以“医药分开”为逻辑起点的药房托管依然有较大操作空间。

  张凌辉则相信,新医改政策并不利于“药房托管”模式的推广。其认为,新医改规定基本药物可以由若干家企业同时参与配送,这与以一家企业托管为主的药事服务模式有本质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医改的政策对药房托管模式的推广或有政策面上的影响,但对现有的业务却作用不大。

 

 

 

作者:张玲娜 来源:《医药经济报》2010年0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