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钓鱼岛属中国又添铁证”
意外大发现:一本淘自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的古书,竟藏有震惊两岸四地及日本学界的史料——中国人发现钓鱼岛,比日本人早了76年!这就是清代名著《浮生六记》的佚文。
理由根据:日本主张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理由之一,是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而沈复发现钓鱼岛的时间为1808年,比日本人早76年。
作者是谁:这本古书,就是清代学者钱泳的手写笔记《记事珠》。正是他的亲手抄录,得以保留下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的第五记《海国记》。
《记事珠》发现者: 彭令,一位“黑瘦矮小”的说话带着湖南口音山西平遥藏书家。
“淘宝”的经过: 200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南京朝天宫的“鬼市”。古玩市场薄雾笼罩,“淘宝”的人群影影绰绰,摩肩擦背,人们打着小手电筒,在地摊中寻觅着。彭令突然发现封面上“记事珠”三个字的破书引起了他的注意,经验告诉他,这是岁月留下的沧桑。于是他心中暗喜,但商贩发现这个“黑瘦矮小”人是外地客,开了个高价。彭令痛心地以高于心理承受价几十倍的价钱买下这本“烂书”。
书中发现秘密记载——钓鱼岛:经过查证,《记事珠》是清代学者钱泳的笔记本,后被送到北京参加中国书店2006春季拍卖会,起拍价10万元,所幸《记事珠》流拍。但是不几天,他接到香港一位神秘人电话,表示愿出高价希望他转让。他似乎从中嗅出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彭令开始细读《记事珠》,发现钱泳若没有去过琉球,显然无法写出这样的见闻。进一步研究发现,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公元1808年,沈复随同齐鲲、费锡章出使硫球。《海国记》中记叙着《浮生六记》沈复出使途中的见闻。当船行中硫边境时,沈复以55个字简洁生动地记载下钓鱼岛领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蔡根祥告诉记者,抄本上写的钓鱼台就是指钓鱼岛。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中国东南海面上的这一组岛屿,中国人称为钓鱼岛(台),日本人称为尖阁列岛。
日本人开价千万收购“烂书”: 《海国记》明确指出,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黑水沟是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显然钓鱼岛在中国领域内。沈复这段记录,为一段难解的争执提供了铁证。
这一惊世发现,使得海内外开始关注这部原不起眼的“烂书”。2008年,一位苏州藏家因沈复是苏州人,愿以60万元收购此书,并称要捐给苏州博物馆。后经彭令打听,博物馆根本不知此事。2009年12月,日本有人打电话给彭令,开价1000万元人民币,彭令拒绝了,“我是华夏子孙,日本人就是出一个亿也别想拿走,《记事珠》抄本必须留在中国。”
蔡教授上书温总理申报“烂书”:蔡根祥教授意识到文献的重要性,多次致函国家有关部门,推荐《浮生六记》卷五抄稿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09年9月24日上书温家宝总理,阐述了这件抄本为钱泳真迹的观点和这本佚文典籍重新面世的意义。当年12月24日,外交部让彭令提供相关资料并表示认真研究。今年2月10日,文化部再次组织了由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任组长的专家鉴定会。欣慰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格外重视,对该文献进行了登记,今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浮生六记》。彭令说,新版中的第五卷就是他所发现的《海国记》。
今年5月8日,蔡根祥教授就申请古籍名录一事,再次上书温总理,他希望早日得到权威的鉴定结果,以更好的方式保护好这本珍贵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