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专家给智能电网泼了盆冷水等


世行专家给智能电网泼了盆冷水
从开始出现“智能电网”这个名词迄今不过一年时间。但其火爆程度令人惊叹。7月25日,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不过,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能源专家彭喜明对此表示了质疑,智能电网到底指什么还是个问题。他指出,中国谈的智能电网和美国谈的智能电网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美国在说智能电网方面更多地是在谈配电侧,配电侧的智能化将来会体现在智能电表上。而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谈的坚强智能电网,更多地是指如何全国电网一盘棋,建设它的高压、超高压输电网络,让它的输电网络更加优化,特别是跨区域资源的整合,这是国家电网在大力推智能电网的原因。不仅如此,同样在中国,不同的部门、企业在谈到智能电网方面也有不同的提法。彭喜明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做的输电这块,所以他们希望用智能这个概念,来实施他们的理念,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比如上海,据世行打交道的情况来看,他们谈得更多的是重视配电这块。彭喜明个人觉得国家对智能电网未必能够有统一的定义。他佐证道,比如国内现在很热的“节能”、“低碳”,但是什么是节能,什么是低碳,也没定。智能电网的“智能”两字,是更“灵活”呢,还是“决策”更聪明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最终会有区别的。在安邦看来,在各方都在追捧智能电网之际,彭喜明的观点值得思考。实际上,我们一直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主导搞出来的一个概念,其争夺标准制定权的目的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实现未来的全行业垄断。

 

冬虫夏草枯竭是青藏高原生态恶化的集中体现
冬虫夏草是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珍贵物种,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青、藏两省区采集量占全国总采集量的80%以上。近些年,产区农牧民普遍反映,采集虫草越来越难,过度采集是冬虫夏草资源量猛降的主要原因。30年前,每公斤虫草的价格只有200元左右,而现在即使在产地也高达10万元左右,飙升几百倍。受利益驱动,冬虫夏草的采集量在持续上升。30年前,我国虫草采集量每年仅有几吨,而目前的采集量已经达到了近200吨。现在每到采集季节,数十万农牧民涌入产地,将所有发现的冬虫夏草全部采光。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情况和植被遭受破坏,影响了蝙蝠蛾幼虫的生存条件和食物来源,致使虫源衰退。同时,也导致菌源大幅下降。此外,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抬,使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虫草物种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实际上,冬虫夏草的背后是青藏高原生态的平衡。青藏高原是世界气候的“启动器”、亚洲“水塔”与江河源,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此,而且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冬虫夏草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冬虫夏草的采挖季节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复成长期,其采挖对草甸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有效的随挖随填措施,每采集一根虫草,至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裸露的泥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由此来看,冬虫夏草的问题不容忽视,这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的综合生态环境。


中国将长期成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拟从17个方面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我国将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在我们看来,这将对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出境游市场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或将长期成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国。首先,在出境游方面,对于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外国团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资企业的产品在营销、宣传上也更具品牌优势。事实上,国内旅行社很少有资本能够在国外开地接社,目前出境游一般是国内旅行社组团,再通过与境外地接社合作共同完成接待。国外旅行社资金雄厚,一旦进驻国内,自己就可形成组团、接待一条线,将利润独占。其次,出境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因私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驱动力。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数达到了4766万,同比增长达到了4%,这个数据和全球旅游业在2009年下滑4%的数据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从出境旅游看,主要的动力是来自于因私出境,2009年因私出境已经占到了总出境人数的89%这样一个数量。第三,消费规模大幅度扩大,旅游服务贸易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逆差。2009年出境旅游的总体消费达到了420亿美元,同比增长的速度达16%,可以看到消费的涨幅远远要大于客源规模的涨幅,其中人均出境旅游消费将近880亿美元。预计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400万人次,增速超过11%,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达50亿美元,至2015年则有望达到200亿美元。随着中国出国旅游、求学、移民、考察等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所以会有越来越多有钱的中国人选择出国旅游。未来中国将形成这样一种格局:在中国受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挣钱,到环境优美的国外去旅游消费。

 

楼市调控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正在显现
这一轮的楼市调控已持续三个月左右了,地方政府“钱袋子”渐渐受到了影响。在深圳,2010年上半年,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要内容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度很不理想,完成投资额度205.71亿元。《关于深圳市2009年度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及2010年土地出让收支计划的报告》坦言,与全年预期的480亿元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报告》显示,深圳今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幅度达到了62.4%,降幅比金融危机爆发前楼市上一轮下跌的2008年上半年跌幅还要多了十个百分点。对此,《报告》中提出,“房产新政”对深圳楼市的比较高。在深圳2009年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57亿元中,近九成来自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09年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更是占了深圳市整个财政收入的2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超过了40%。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地方财政调控效果开始显现。由此可见,楼市收紧牵动的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腰包,更拴着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在财政收入的增幅上,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对深圳的财政收入支撑度收入增长的六成贡献率来自房地产业。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称:“目前房地产成交量明显下降,相关税收也将减少,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正在显现。”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对此轮楼市调控可能会有一些反弹。

 

国内水电大开发“战车”已无可挽回地再次启动
国内水电建设的政策环境已出现重大放松。7月18日,已建设7年的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终获“准生证”。同时,西藏藏木水电站也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这是两年多来,国家重新放开常规水电站的核准。两天后,国家能源局对外宣布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即将上报国务院。其中,水电被列为首位,将占2020年15%非化石能源目标的9%-10%,总装机达到3.8亿千瓦。过去,水电站建设项目审批曾因为激烈的环境与生态影响争论而一度暂停,环保部更因环评问题高调叫停华能、华电等大型央企的水电站。但近期的一系列信号显示,水电受制多年的停批困局正在转向。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表示:“目前看来,高层对于水电开发的态度已发生了改变,预计今年下半年和‘十二五’期间将会加快相关水电项目的核准。”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列举的重点开工水电项目仅有1/3获批。支持水电项目的电监会人士抱怨:“现在做水电‘十二五’规划已没任何意义,因为投产规模目前都数得过来,更重要是要提前做‘十三五’规划,加快项目审批,以使项目能赶紧进入开工程序,不然实现2020年3.8亿的目标将较为困难。”据了解,2020年3.8亿水电装机目标则是减排承诺倒推出来的结果,一旦此装机规模无法实现,国家承诺的15%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目标也将面临完不成的压力。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政府在能源需求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对水电项目的态度已经完全转向,由过去的谨慎、欢迎公众参与讨论,转向政府说了算、加快审批的老模式。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