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高中的时候,正赶上文理科分班。当时正处于懵懵懂懂的年龄,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于是稀里糊涂就进了文科班。虽然轻松了一些,但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具体缺什么,一时又说不清楚。
后来,大学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后,终于明白自己到底缺了什么,那就是知识上的不完整:学了文科,丢了理科。工作实践中,我不缺乏侃侃而谈的口才,也不缺乏文笔流畅的写作能力,我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思想。再看看周围的同事,凡是文科出身的都和我差不多,凡是理科出身的就完全相反: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但表述能力差,写作能力差,缺乏人文理念,尤其是应对各类培训考试,那些发挥性试题,文科出身的教师人人应对自如,理科出身的教师却十分吃力。在班级管理中,凡是文科出身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的文科成绩就好,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都好,但理科成绩总有些不尽如人意;相反,凡是理科出身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的理科成绩就好,但文科成绩却不理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都欠缺。
现在,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升入高中了。由于吸取了自己当年的教训,我特别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的高中还是文理分开的,而且如果一旦合并了,肯定又要担心加重孩子的负担。这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啊。怎样才能找到这对矛盾的破解之法呢?我日思夜想,茶饭不知其味。
一天夜里,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大脑里反复思考这个问题。迷蒙之中,我来到了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地方。那里正有很多人争论不休。我仔细一听,原来他们也在争论文科理科分与合的问题,主要分成两大派:主分派和主合派。主分派主要由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主合派看模样大都是专家学者等有身份的人。主分者认为,分有利于减轻负担;主合者认为,合有利于全面发展。两派势均力敌,都举出很多例证,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当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双方骑虎难下时,我禁不住大喝一声:别吵啦,都听我说。这断喝之声也许来的太过突然,双方的争论之声戛然而止。我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为他们分析了起来:其实,你们说的都道理,两种观点各有利弊,但无论分与合,都是弊大于利,百年以来的实践,百年以来的争论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分”“合”之争可以休矣,无谓的争论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找出第三条路子:既有利于减轻负担,又有利于全面发展。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语文、数学、外语三大工具学科高中学段全部开设,其余学科分阶段开设。具体说来,高一阶段开设政治、地理、历史,高二阶段开设物理、化学、生物,高三阶段学生根据高考时想要报考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从学过的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1科进一步学习,高考时只考4科:语文、数学、外语,再加上高三从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学的1科。各阶段教育部都要做出相应的课时分配。选择时尽量和自己将来报考的专业靠近,如哲学类的选考政治,化工类的选考化学等等。高一阶段结束时政治、地理、历史随高三高考一同考试,性质是会考,但是和高考同样严格,试题难易适中,以客观性试题为主,难度是只要学校正常开课,学生正常学习就能过关,成绩只要达到及格就行。高考结束后紧接着安排此项考试,和高考同时批卷。高二阶段结束时,物理、化学、生物也以同样方式会考。会考不合格者高考时从总分中扣除5分。
做这样改革的同时,考虑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纳入加分的范围,具体这样操作:每年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省教育厅、科技厅联合举办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大赛,内容主要包括发明创造、环保及国家建设方面的小论文、文学创作等。但分数不要太高,比赛要公开公正,加强监督,防止出现新的不公平。不收任何费用。获奖者高考时适当加分。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既有利于减轻负担,又有利于全面发展。既能把三大工具学科的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又能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解决了百年来“分”“合”之争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有力推动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听了我的讲述,双方居然频频点头,对此方法大加赞赏,一致认为“好”,“可行”。我一兴奋,猛然清醒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我不禁暗自好笑:自己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呢?但无论如何,我想,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人才辈出,任何一个负责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能够全面发展,文理兼修,德才兼备。
能找到一条既有利于减轻负担,又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中间之路,是我的期盼,更是每一个家长,每一个爱国志士的热望。我的梦能成为现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