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走出一条和谐之路


和谐,就是适中,就是适合,就是融洽,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实乃英明之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一个地区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应该围绕这样几方面筹划:

一是思维方式要和谐。在古代,有些人的思维方式常常偏离和谐的轨道,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焚书坑儒”是不和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和谐。更为严重的,历代统治阶级疯狂压榨百姓,用不和谐的方式治理国家,久而久之,百姓只能用不和谐的方式—大规模的起义来回报统治者。中国是世界上战争最频繁的国家,然而大部分不是为保家卫国而战,而是朝代更替之战,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之战。就连被称作“千古一帝”的康熙,其思维方式也发生过重大偏差,他认为,如果让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传到中国,一旦被百姓学会,势必给他的统治造成困难。受他的影响,清朝的历代皇帝,对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始终抱着排斥的心理,到了慈禧太后掌朝时期,这种盲目排外和妄自尊大的心理,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最终走向亡国做好了铺垫。至于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仍不能和谐而适中,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同时,把古体诗和近体诗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一并丢失了。革命战争年代,“左”和“右”的思潮更是始终干扰着革命者的思维,陈独秀、张国焘、王明等人的思维方式就是最好例证,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若不是历史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中国革命恐怕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几十年才能成功。

思路决定出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不可不慎啊。

二是人际关系要和谐。长治才能久安,而长治的基础就是和谐,最重要的是党群关系要和谐,干群关系要和谐。制定政策时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心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人与自然要和谐。自然界是个奇怪的东西:你索取多少,它就会奉献多少,但你要是破坏它太多,它就会报复你太多。无数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像乱砍滥伐,乱开垦乱放牧,环境污染等活生生的例子,不是已经很触目惊心了吗?所以,发展一定要以科学为前提,已经犯过的错误绝不能再犯,不该犯的错误也坚决不能犯。要知道,不科学的发展是乱发展,不科学的作为是乱作为,有些错误一旦犯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已经交了太多的学费,我们再也折腾不起了!

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要想完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