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湘江,这是长久以来最大的愿望。多少回,都忘不了到湘江边上逗留一番,看那宽阔的江水,由南而北去,越过桔子洲头,直入洞庭,之后融长江而汇东海。这一次也不例外,第二天,上午办事,之后即独自到湘江边了。从十一总到十八总,再至窑湾,后来便呆在石嘴脑的望衡亭上,留连了半个时辰。
少年的时候,这都是常与伙伴结伴来游的地方,还有年轻的诗人们,画友们,梦想家们,一齐都徜徉于斯,凭栏远眺,谈吐心音,也结成友谊。那样的时光,好象就在昨天,而物是人非,亭旁的绿树,还是葱茏,石阶还是齐整。望衡亭一处,自东晋而始,迄今也有七百年,名曰望衡,也是衔承古意心韵,盖有怀远振襟之意。湖南一处,人多而田少,自古以读书为功名出路,湘潭一地,也有传统。不过,环视自己的周遭,好书而强识者倒是越来越少,人们务实而不求真,不仅故地如此,而且已是泛滥于国了。
窑湾的岸边家居。香樟是湘潭常见的乔木,沉静而有力的一种。这样的画面,常是写生的对象。
窑湾的老街。这是湘潭最平常的格局。过去是码头,所以人们聚岸而居,渐成街市。
这是望衡亭了。有两株苦楝树作陪,江石突兀,与亭相衔,为最高处,意可望衡。
湘江南来,经此而北去。有小舟放钓,而江面更是沙船麋集,不远即湘钢,对湘江生态影响极大。
向北而望,是湘江大桥。江运频繁。少年时,在江上往来,浪遏飞舟犹在眼前。
许是秋雨的缘故,湘江水势并未枯少,也是黄成一片。望衡亭下,除了几只垂钓的小鱼船,远处是多只的沙船,将江底的河沙捞出,用于建筑。而如此之多,也令人称奇。在湘潭街上时,便已感觉到此地的房地产也在突飞猛进,据说,新售楼盘的均价也超过了三千,作为内地的小城,也算是进入了融城后新一轮的发展期了。而过去曾经的气息,似乎也渐渐远去。除了窑湾和正街的那些老房子,一切都在番新更变之中。
然而,人的变化呢?却是我在此次到来时并非发现的一个发现。人们的生活依然故我。,而外壳已经改变。我原以为,人最是有所发现且改变在先的,然而许许多多的日子和城市漫游下来,得出的结果却恰然相反。直到现在,才明白什么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