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崛起于全球,需要一本权威而公正的记录者。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预测,2012年,中国或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中国财经商业媒体并未分享到中国崛起的巨大红利,以及骄傲。
在《财经》杂志2008年创记录地达到1.8亿营收之后,再没有如此辉煌的财经商业杂志。这与中国企业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相匹配,也落后于中国商业近二十年来的蓬勃发展。
但在下一个十年中,一定会诞生营收数以亿计的财经商业媒体。这需要对传统运作方式进行突破,以及建立起独特、权威、深有影响力的地位及品牌。正如《财富》记录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体开始崛起的50年历史一样,中国商业同样需要这样的读本,这样的载体。
既然要做主流商业媒体,就一定要关注主流商业,发出主流声音;传播正向价值观,同时肩负起应有的监督之责。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迁,以杂志为基础载体,以新媒体为辅助工具,以传统经营模式为根本,以衍生盈利模式为枝叶,都是必要的。——这未免让那些唱衰传统媒体的人大跌眼镜了。
别忙于反驳。我们先不必讨论传统媒体的式微,更不必抱怨媒体环境的沦落,我们真的对传统媒体经营到了深耕阶段吗?当然不!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很多新闻企业都在关门歇业或削减规模。毫无疑问,你们会听到一些人说,新闻业岌岌可危,而这要归因于数字化的进攻。我要说的刚好相反。新闻业的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希望;它受到的局限,只会是编辑和制片人不愿意为读者和观众争取利益,或政府施以过度监管或者是提供补贴。”——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默多克2009年12月1日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新闻与互联网研讨会上如此说道。
这些话,放于中国媒体业再合适不过。
简言之,说到编辑、制片人的问题,请问:有多少编辑或制片人认真研究过你的读者、你的观众?甚至,你嘴里事关发行与收视率的每一句话,都是假的。2004年,笔者曾与台湾商业周刊发行人金惟纯先生探讨这一发行造假的潜规则(一般报纸杂志虚报发行量为5倍乃至10倍),均以为这对行业是莫大伤害,无异于画饼充饥的自我安慰。
再者,对于内容的制造,也多以自我为中心,动辄摆出文人的清高态势,对一切意见均暴跳如雷,或充耳不闻,或假装谦逊,实则一意孤行。
如果认真梳理,传统媒体行业的不规范现状,其实数不胜数。比如,管理的松散、无序;比如,机制的僵死,没有真正市场化的动力;等等。
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秉承怎样的理念?我们应该何以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