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悖论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性
廖仁平
关键词:系统悖论 价值 中立 社会科学
提 要:简要分析了在社会系统悖论理论研究中,价值中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分析了有条件的价值非中立的合理性。
1 价值中立是保障社会研究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科学是讲价值中立的,社会系统悖论的科学研究中也要广泛地讲价值中立这个基本原则。
在人类政治经济及文化等经常要打上强烈阶级意志烙印的社会系统中,要保持价值中立性研究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
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价值中立,首先就不能预设任何结论(可以引进必要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基本前提如中国的天人合一、人的上升及各种宗教中的宽容博爱等,本人研究中凡涉及到的价值判断基础即源于此)。对任何存在(比如民主与独裁、市场与计划、统一与分裂等)都要客观分析其存在的条件及其进化规律,找到什么条件下应用什么手段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政策选项。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一阶级利益鼓与呼。
中立价值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充分应用,可以就社会系统发展进化中各参量(要素)的合理边界进行客观的理论探索,指出各种发展方向的概率,同时还可以消解统治者的敌视与提防,进而更有效率地指导人类向文明进化,这同样是实现“善”的一种方法。
2价值偏向与中立的对立统一
关于价值体系的研究文献很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难免带有强烈的阶级偏向。这当然有其合理性。每个人每个阶级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特定时期也只有特定的价值观才能有效地组织起国民们共同向着好的方向行动。但人类应当并也可以找到各阶级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在这种基本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比较客观科学的价值中立性探讨就成了决定社会科学是否能成为真科学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价值观适用于不同政治生态环境,并也在动态变化,变化的动力源就是各阶级间利益的博弈,有基于全民福利最大化的福利价值观,也有基于强国自立的国家观,也有实现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等…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偏向与中立的对立统一具体表现是:各人各阶级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关乎人类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说中国的天人合一、各种宗教中的宽容博爱、社会福利最大化及基本正义原则等)应当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基于此而衍生出的系列研究可以中立性科学客观地分析出不同条件下不同行为的损益,然后供人们相机选用。
3 特殊情况下价值偏向可能是一种有效率的社会策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非中立偏向也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有良心的学者为弱势群体的解放及权利创立的种种革命理论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卢梭的“契约论”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起到过重要而且积极的历史作用。这些价值非中立的社会理论研究之所以合理,是因为不如此无法“矫枉过正”,弱势的新生进步力量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壮大,其潜在的“善”就难于实现。
也许,在中立价值指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必要时略为向弱势新生力量倾斜很有可能是一种对人类整体而言是有效率的策略。因为暂时弱势的新生事物很有可能就是人类社会系统进化先进方向的代表者。适当倾向性地扶植一下,即使错了其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一旦扶持成功,人类总体的综合收益却可以很大。这有点象是风险投资行为。此权称政治性风险扶持吧。这种扶持得由宪法来保障,因为任何既得利益集团基本上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但为了保持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基本科学性,这种倾向的程度及范围应当有所规范。
4 “一国两制”策略评价
有些国家存在的联邦制度,共和制度等也是比较有道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不能说联邦(共和)中的每个局部都好,都正确,但当人们无法科学判断到底谁对谁错时(所谓科学的判断不是零碎的事实罗列比较,而是要比较全面地统计性比较),不能不说让各种制度共存共荣于一体是一种可选择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至少提供了一种比较的可能及互相学习的可能吧。由此可见,“一国两制”实在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表现。
5 结束语
社会系统的复杂特性(非线性,非单调悖论性,多分叉发展性)决定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同样一种政策,此时此地对,不等于彼时彼地也对,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没有任何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以现在的人类智力,尚不可能永远全部正确地判断出各种福祸间的联系。既然如此,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复杂社会现实时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海纳百川地包容,如履薄冰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