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培刚教授因病于11月23日14时在汉去世,享年98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深切悼念张培刚。以下为全文。
2011年11月23日,我的老师张培刚教授在离百岁尚有一年之际去世了,令晚生后辈、学生的我感怀不已。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过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而又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从张老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个人的荣光与沉浮,也可以捕捉到时代变迁中的国家剪影。
从湖北到哈佛
张老生于1913年,与我是湖北同乡,不过他是红安人,我是公安人。少年时期的他,一边过着砍柴、放牛、插秧的普通农家生活,一边在乡下读私塾、小学。这一时期的农村生活体验,对张老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曾回忆说,如果没有少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不可能写出本文后面会提及的那篇饮誉国际的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的。
1930年,他考取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选送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其后的一段岁月里,张老对旧中国农村经济和粮食经济进行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他先后撰写出版《清苑的农家经济》(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1938年)、《浙江省粮食之运销》(1940年与张之毅合著)三部著作及一系列论文报告。
1941年是张老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赴哈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一年后又转到哈佛文理学院经济系学习。如前所述,由于出身农村且长期关注、调查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他选定《农业与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他说:“我满怀激情和向往,脑海里装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这一中心目标,特地从世界范围来探寻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工业化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等等问题。”
这篇博士论文第一次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了农业国或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崭新课题,于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论文最高奖大卫?威尔士奖,也是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其后,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张老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一个世纪的背影——悼张培刚教授
评论
3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