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今年发审委第255次会议中,新华保险的新股发行申请毫无悬念地获得了通过。这是继陕煤股份、中国水电之后,今年第三只大盘股成功过会。新华保险的过会,表明A股市场上第四只保险股的挂牌只是时间问题。
截至目前,大盘股上会审核,基本上都是一审即过,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相反,倒是那些中小盘股,相比大盘股而言,其过会的成功率存在明显的差距。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1月以来,A股累计有278家公司未能通过证监会IPO审核:拟于主板上市公司19家、拟于中小板上市公司190家、拟于创业板上市公司62家。其中,就包括计划发行不超过4亿股,拟募资不到100亿元的晋城蓝焰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但这也是“特例”而已。
大盘股过会成功率如此之高,显然并非没有原因。其一,对于上市融资,无论是深市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发行人显然都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主板挂牌的大盘股同样不会例外。毕竟,大盘股的上市,能够融入巨额的资金,发行人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马虎行事。
其次,实力券商的保驾护航功不可没。新股发行存在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像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实力券商作为主承销商的,其过会率明显要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新股发行时,选择什么样的主承销商,对于过会大有帮助。而大盘股选择的主承销商基本上个个实力不俗。如中国石油当年回归时,由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以及瑞银证券“三驾马车”作为主承销商,并且,中国石油的新股发行价格高于H股发行价格10倍以上,也为中国石油“圈”得了更多的资金。中国水电的主承销商为中信建投与中银国际,皆是市场上“响当当”的角色。
其三,监管层的一路“绿灯”。目前挂牌的“中”字头上市公司,因为不符合上市条件但最终能够成行的不在少数。像今年首只融资超百亿的中国水电,还有早已挂牌的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由于其上会审核时成立的时间都不满三年,按照规定,这些“巨无霸”根本就不符合上会的资格,但由于其都是通过了“特批”的,所以也能冠冕堂皇地上会,并成功过会。
其四,作为大盘股特别是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盘股,由于其在所处行业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其地位特殊,让其早日上市不仅是相关部门的愿望,其实也是其发展的需要。这些“巨无霸”上会审核,过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市场不应感到奇怪。
倒是那些中小盘股却频频遭遇被否决的命运,因而也造就了少数发行人N次叩击资本市场大门这一离奇得不再离奇现象的出现。
上会过关与被否其实都很正常,不过,让笔者疑惑的是,在对待大盘股与中小盘股时,发审委委员是否遵循了同一标准?是否存在重大盘股而轻中小盘股的现象发生?在对待大盘股与中小盘股问题上,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与公正?毕竟,这与市场赖以生存的“三公”原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