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未必“能为我们指点迷津”


文/罗竖一
 
  据腾讯财经消息,2011年12月12日,第12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女士获得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她表示,要使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主持人王小丫讲道:“今天我们面对专家的时候,其实有着特别与众不同的意义。专家的价值所在就是他们能为我们指点迷津,他们能更早地看清楚方向”。

  一般而言,在一个“贴金”的特殊环境下,站在主持人和评选方的角度,王小丫讲出上述溢美之辞,当属正常。

  但事实上,包括央视经济年度人物等在内的各路专家,未必“能为我们指点迷津”,也未必“能更早地看清方向”。

  譬如,我们就拿吴晓灵女士所讲的“要使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之语,进行一番简析。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吴晓灵女士的此说,对于中国亿万老百姓而言,确系福音。但众所周知,事实上国家早就对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更是在2011年3月3日作政协工作报告时明确强调指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毫无疑问,贾庆林主席代表中央对民生问题的强调,其高度和深广度远胜过吴晓灵的。诚然,政协工作报告不会缺失专家的意见,可作为执政者的智慧,更是饱含其间,而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作为老百姓,事实上也大都明白“轻重缓急”之道理,而深知“衣食住行”等事关民生者,系重中之重,乃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并非仅是专家懂得民生问题是重要的问题,而“要使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再者,当今专家的短视和偏见,甚至是胡说八道,其实屡见不鲜。

  家喻户晓,面对国家此番旨在“下调房价”,意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宏观调控,不少专家却唱起了让亿万老百姓不可思议的歌曲。尽管有的专家本身并无恶意。

  譬如,据2011年10月27日《京华时报》报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10月26日下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两个报告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审议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时表示,目前的公租房建设政府包揽太多,要发展租赁市场,应调整小产权房政策及过于严厉的限购政策。

  但是,2011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近期经济工作时并未如吴晓灵等专家之所愿。因为该会议指出,“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各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继续严格执行政策,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促进房价合理调整。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抓紧建立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有效供应,让人民群众看到政策的成效。”而11月6日,温家宝总理更是进一步强调:“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紧接着,即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事实上,始于2010年4月17日的此番房地产调控之效果越来越明显。假如国家采用吴晓灵等专家的意见,那么调控效果必然会很差,甚至房价会出现反弹,而这已经为执行“限购房政令”和“不限购”城市的楼市现实所证明。

  显而易见,在有关房地产调控的问题方面,吴晓灵等专家没“能为我们指点迷津”,也未“能更早地看清方向”;相反,客观上还误导了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并未采纳吴小灵等专家的意见。

  至于其他别有用心,而借助“专家”之光辉忽悠老百姓,而动不动就胡言乱语者,更是多如牛毛。对此,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已知,故在此不再赘言。

  当然,有的专家意见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权威性,或者说专家有时“能为我们指点迷津”、“能更早地看清方向”。

  其实,正像笔者在时评文章《“重建”圆明园实际上是劳民伤财》中所言,很多专家的悲哀就在于只是“专”于局部,而其知识结构和分立的思维方式等,决定了他们往往不能从整体上、大局上、宏观上出发,通盘地去考虑问题。因此,不少专家的意见往往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专家”可能把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说得让其自身都会流泪,而让普通人觉得颇有道理。 (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络评论员)

  作者: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