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客座电子工程教授罗伯特·法诺(Robert Fano)在本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类社会中的电脑的出现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文章发表之后的10多年中,电脑都处于稀少和昂贵的年代,而他在那时就已看到一场静静的社会革命正在酝酿。他担心,如果电脑的计算能力在今后无法做到真正普惠大众的话,人类的自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7年后,法诺在麻省理工学院筹备了MAC项目,其目的是证明多目标的,各节点具有独立性,具有网络化特征并可容纳很多人的电脑架构的可行性(现在习惯于用“计算”一词,但法诺说过“电脑”不仅仅是用于“计算”的)。法诺相信电脑的潜力并不仅在于它的计算能力,而在于它能推动“智慧的共享与社会合作”。(他的远见证明是正确的,本期杂志中就有内容来探讨正在兴起的社交网络问题)。当时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下(其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就是互联网的早期创立者之一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MAC项目的研究员们完善了一种多用户可同时登录的计算系统,。
网络: 罗伯特·法诺(左)与马文·明斯基(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开创人之一)。图中所示是MAC项目的一部分。
这项早期的实验影响极其深远。92岁高龄的法诺回忆到,“那时发生的事简直是不可思议”,“很快,网络便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知识库。这一切的发展真是令人惊讶!”。正如法诺于19世纪70年代中的文中所述,网络将成为人人共享的智慧库。
人类智力行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特征—人类具有合作的本性。一个人可以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工作,或者是使用他人生成的数据,而他自身产生的数据将被他人使用。也就是说,人类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智力行为的基础。因此,如果电脑系统(今称为计算机系统)要帮助人们进行智力活动,它就必须有助于人类智力的共享、沟通与合作。
法诺对电脑网络的前景算是乐观派,但他也同时指出,如果电脑网络的使用受到限制的话,好事便会走向反面。这一辩证的观点的形成,他深受诺波特·维纳的影响(Norbert Wiener—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逝于1964年)。法诺完全理解维纳提出过的告诫——创新技术本身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影响。
电脑和网络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渠道,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除非电脑和网络真正的惠及(普及)公众,能力和知识的不对称,将导致使用电脑和不使用电脑的人们之间社会地位差别化。特别是在公共组织与个体之间,能力的差距将更加导致地位的差距。法诺不认为个体的自由,在差别化的环境下能够幸免。电脑和网络出现之后的世界,可能会成为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在其作品《1984》中所描述的的世界图景,而书中的“老大哥”(隐喻集体专制)就有以电脑化的中心信息系统的形式,在社会中重新复活,而再次捆绑自由与民主。
因此,社会对于电脑的应用可能向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发展。方向之一是电脑服务于个体,增强个体的智能,帮助个体在更高级和更复杂的社会上进行合作。方向之二是,伴随着信息与控制的集中化,强调人类社会中既有功能的自动化,以及伴生而来的信息集中与控制。第一种方式会导致通过提高个体能力来建设人类社会的路径,而第二种方式将带来社会的异化,即注重集体而不考虑个体的价值。
技术创新的双刃剑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