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创意”的不同理解
在国内,“创意”一词最早出现《论衡·超奇》中,指文章中提出的新见解,相当于立意、构思[21]。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一词提出了不同理解,代表性观点见表1。
表1 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一词的不同理解
序号
|
代表人物
|
基本观点
|
1
|
蒋三庚等
|
广义指头脑中的一种思维和有形的创作,狭义指有形的创作[22]
|
2
|
刘汉太
|
强调有远见、有目标、有目的的创造力[23]
|
3
|
刘建民
|
通常是个人的灵感体现,往往是凌乱的、不系统的[24]
|
4
|
杨永忠
|
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设计和方案等,体现为创造力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一般源于个人技能和才华[25]
|
5
|
罗玲玲等
|
作为静态名词是指创造性的意念、新颖的构思;作为动词是指创意思维的过程,是一种经过冥思苦想而突然降临的、从无到有的新意念的产生过程[26]
|
6
|
John Howkins
|
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一般拥有三个条件:个人性、独创性、意义[27]
|
7
|
Richard Florida
|
对原有数据、感觉或者物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且有用的东西的能力[28]
|
8
|
Landry
|
一种工具,利用这种工具可以极尽可能挖掘潜力、创造价值;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给定的情况下寻找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28]
|
9
|
Chris Bilton
|
在于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不同元素之间意想不到的组合 [1]
|
10
|
Arthur Koestler
|
在互不熟识的参照系间建构新的、出人意料的联系能力 [1]
|
11
|
Webb Young
|
旧元素的新组合
|
2、对“旅游创意”的已有认识
从1999年起,以冯若梅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开始、发表对旅游创意的看法(表2)。这些看法虽多属于描述性解释,不构成严格定义,但涉及到旅游创意的价值表现、基本要求和内在本质,提供了认识旅游创意的多重视角,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表2 国内对“旅游创意”一词的不同认识
序号
|
代表人物
|
基本观点
|
1
|
魏小安
|
发散性解释:创异、创议、创艺、创亦、创翼、创忆、创义、创遗、创毅、创益[4]
|
2
|
田 里
|
旧元素+新组合
|
3
|
杨振之
|
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更多地依赖个人知识、经验、感受和经历[7]
|
4
|
漆 浩
|
在平淡中出神奇,在一般中突出个性,在全面中显出优势[29]
|
5
|
谭小芳
|
在低价交易环境中获得高价利润的游戏,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1]
|
6
|
冯若梅
|
开发旅游新产品的设想[15]
|
7
|
李 烨
|
创意元素与旅游元素融合后产生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富有创造性的主意[30]
|
3、对上述观点的简要评析
随着创意经济的兴起,“创意”一词被广泛使用,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关于“创意”和“旅游创意”的统一解释。旅游创意属于创意的一个重要分支,创意的一般原理也适用于旅游创意。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创意的看法为认识旅游创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国外学者采用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等视角对于把握旅游创意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国内专家对于旅游创意多属描述性解释,但对于全面理解旅游创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以往对与旅游创意的认识也有其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没有突出旅游创意与其他类型的创意的区别,对于旅游创意的特质揭示不够。
参考资料/引用来源:李庆雷. 旅游创意:缘起、内涵与特征[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学院学报,2011(1): 2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