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又将如约而至。本次车展将使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13个室内展馆以及室外临时展馆和室外场地,总规模超过20万平方米,创历届上海车展之最。规模“越来越大”似乎成了国内车展的一个共同特征,在规模再创纪录的背后,上海车展能否在一周的展期内,很好的体现“创新.未来”这一车展主题?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品牌离“创新”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究竟还有多远?和1985年7月3日的第一届车展相比,即将“三十而立”上海车展,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技术与创新”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车展只是一个舞台,所有的参展商都可以通过这一舞台展示自己在技术与创新方面的努力,这便是一流车展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无论法兰克福、巴黎还是东京和底特律,明星车展的背后,都有强大的本土汽车工业的支持。日内瓦和瑞士虽然没有自成一体的汽车制造业,但作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强国,瑞士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和欧洲汽车工业融为一体。所以日内瓦车展也可以看作是同样说德语着的德系汽车制造商的第二主场,法兰克福和巴黎可以轮流转,但德国汽车制造商们不能没有日内瓦车展,这便是世界第一车展的魅力所在。
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北京和上海车展的规模和影响力也逐渐超越了一些老牌车展,比如东京车展。在首发新车的数量和质量上,甚至有超越巴黎车展,比肩法兰克福车展的潜力。但热闹的背后,上海、北京车展的舞台上却鲜有本土品牌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设计理念方面的亮点。每年媒体都会将上海车展、北京车展上的自主品牌阵容作为一个报道的重点,但在绝大多数自主品牌展台上,展出的或是海外设计公司代劳的概念车、或是已经准备上市的量产中低端车型、或是以美女模特、大扩音喇叭为卖点的轮番轰炸。拨去表面的浮华之后,你很难从这些草根品牌的展台中发现那些真正可以体现出“技术与创新”的东西。
近些年来,随着上汽、一汽、长安等合资车企的中资方陆续推出了自有品牌产品,上海车展上的媒体关注的热点也有所转移,比如,媒体人都不会忘记当年上海车展期间,荣威占据一个楼面的巨幅广告。这些在合资博弈中浸染多年的中资方,在推出自有品牌时,表现出了国际大厂的扎实与稳健,在品牌定位和产品开发方面,也都有着长远的规划和细致的调研。这些“非草根”的本土品牌和产品,在近两年的市场竞争中,逐渐缩小了和合资品牌产品的差距。但这种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推广一个新品牌、系统地研发新车型都需要巨额的投资作为支撑,除了少数财大气粗的央企和个别远见卓识的地方企业外,不少合资企业的中资方却并不急于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
经营自有品牌的前期投入巨大,费力颇多却收获有限,但迫于某些方面的压力,很多合资企业的中资方不得不抓紧时间推出自有品牌或本土品牌,这也使得一些合资企业的中资方选择了新的“捷径”。这便是目前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合资自主产品”,或者业内俗称的“合资企业本土化品牌和产品”,这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产物。从几年前的某届上海车展开始,媒体和舆论便开始给一些“不思进取”的合资厂商的中资方施加压力,草根自主品牌在国内外车展上的扬眉吐气,和“那些闷头赚钱、耐得住寂寞三十年”的合资车企中资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已之下,有的企业选择了海外收购企业、技术并独立开发自有品牌;有的企业选择了整合外资的优质资源为自己的品牌开发产品;还有一些企业则选择了更为简单的方式,利用合资企业淘汰的产品平台,外观内饰修改之后,挂上属于合资车企的“本土品牌”商标,便顺理成章地拥有了“自有品牌”。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除了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草根自主品牌和荣威、奔腾、长安等中资方自有品牌外,借助第三种方式孕育出的“合资自主”产品也会推出不少新产品和概念车,这些产品来自合资车企,多数是由外资品牌陈旧的技术平台和产品改造而来,内饰外观重新设计、换上新的Logo之后,这些产品将在未来具备更好的性价比优势,这些产品也将成为本届上海车展上的一个看点。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业内人士而言,这些“合资自主”或“合资本土化”产品的出现,会给国内的草根自主品牌和中资方自有品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更多地会考虑产品的制造商,服务等多种因素,这些都是目前国内草根自有品牌的劣势所在。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所做的那篇调查文章所示,在业内人士眼中,“合资自主”可能是未来国内自主品牌的最大威胁。
长期来看,上海车展要想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车展,那么国内就必须有两至三家国际水准的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和国际知名自有品牌,这也是本土车企诠释“创新.未来”的最好体现。但遗憾的是,目前的上海车展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上海车展可能是今年全球最大的汽车博览会,也可能会成为今年全球概念车、新车首发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三大车展之一,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缺乏本土强势企业和品牌做支撑的车展,在全球舞台上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上海车展只是一个汽车博览会,无法体现出车展主题所希望展示的“创新.未来”。
在昨天搜狐汽车推出的一篇上海车展十大消费者最关注新车榜单中,很遗憾没有一款本土企业和品牌的产品入围,这便是上海车展的尴尬之处。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大众的新帕萨特、一汽大众的新奥迪A6L、奔驰的A级概念车、宝马的全球首发概念车、上海通用的别克紧凑型SUV概念车、丰田的FUV逸致、本田的新思域、雪铁龙的DS5、标致的508、马自达的MINAGI、日产的新骐达、起亚的新锐欧和现代的新FS轿跑等多款新车型。它们或是全球首发概念车、或是即将在国内上市的新车型,新车依旧是未来几年国内汽车消费者所关注的热点,新车对产品的销售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便是上海车展的舞台效应,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车展的这个舞台上,外资品牌的声音愈发响亮并愈发具有号召力,而国内的草根自主品牌却有被进一步边缘化和淡化的趋势。
济仁小评:我们在即将迎接2011年上海车展空前盛世之前,是否应该静静地坐下来想想,“创新.未来”这一主题在本届上海车展期间,将会以何种方式被诠释?是通过国际大厂那些耀眼夺目的概念车和接近量产的新能源车型?还是通过一些本土企业东拼西凑的“新能源车”和“委托设计”的天马行空般的概念车?也许,上海车展上,本土企业离真正意识上的“创新”仍非常遥远,这意味着很多企业离他们期望中的“未来”也非常遥远,与之相关联的是,上海车展离国际一流车展也依旧“遥远”。
作者:童济仁
版权声明:本文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搜狐汽车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童济仁希望倾听您的声音,如任何建议和想法,可以致信:georgeren123#gmail.com(请将#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