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从“专业”到“成果”的演变


    

  时隔十年,1995年,上海车展成了名副其实的成果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大众推出一款桑塔纳2000。一位台湾的同道惊呼,大陆仅用十年不到的时间就研发出了如此精美的车型表示钦佩。他说,台湾搞汽车几十年了,还拿不出像样的一部本土车企生产的汽车。这是“历史的跨越”,是继1991年上海大众如期实现桑塔纳国产化成果展的续篇。后来笔者注意到,上海车展成了展示每家厂商的成果的一个大平台,大家意识到车展是展示企业实力最好的机遇。这种认识是受过去计划经济延续下来“报喜思维”的延续,至今也能看到这种痕迹不时出现,只是被大大地淡化了而已,转变为话语权的参与。

 

上海车展:从“专业”到“成果”的演变

撰文/颜光明

      对于上海首届国际车展的历史记忆犹新的是,国产车客车和专用车唱主角,桑塔纳轿车被当成了“进口车”。尽管当时展览的面积不大,参展的外国厂商也不多,但规格和档次不低,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中汽总公司董事长饶斌出席了开幕式,国外的政要和贵宾也参观了车展。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新闻。因为在汪道涵看来,发展汽车业对于上海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初期,他曾邀请日本三大汽车厂商到上来投资,日方婉转谢绝,汪老一气之下把目光投向了欧洲(软次山,2010年9月16日在成都车展上主持“全球汽车论坛”圆桌会议上的回忆)。所以车展的意义表达了上海对于发展汽车的态度跃然纸上,成了拉开上海发展汽车业大幕的前奏曲。

     资料显示,当时的参展商由22个国家和地区的有328家,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参观人数超过15万。展会期间聘请了203名翻译,分9种语种协助展商参展。展览场地设在市中心的一桩前苏联宫殿式建筑原中苏友好大厦,后改为上海展览中心。对于这次展览给人留下了大致三个层面的印象。

    首先,上个世界80年代中期汽车生产主要是以卡车为主,客车为辅,所有的汽车用途都被当作了“生产资料”,谈不上消费。自1949年之后,长达30年间,中国的私人汽车竟成了空白,在5、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中,轿车的概念等同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或“权力地位的象征”。今天回忆起来,首届上海车展无疑是一次“开禁”,引起外界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有着丰富手工资源的汽车行业,当时的客车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仅上海的客车、改装企业就有十余家,全国上百家,拿出来展览的新车型(如客车),还认为是“时尚”,但与国外客车相比,不仅“土”,而且在技术上显得相当的稚嫩,如“应力张拉蒙皮”,“空气悬挂”、“后置式发动机客车”、“高低板客车”等,当时都被国人当作最新技术所接受。还有卡车,国产32吨矿用车着实让国人大长了志气,并不输给展出的奔驰卡车。

    再是,国外展出的小轿车都被当作了“高科技”的概念车。如雪铁龙展出的1860CX20RE轿车被神秘地蒙上了罩子,非到参观高潮时才揭开“红盖头”。据说,这轿车的车身可升降、前后保险杠是弹性塑料等。在今天看来已不稀罕。而当时最大的新闻亮点就是展会上展出了长春要与奔驰合作生产230E轿车的样车。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其原因是,轿车离老百姓的生活太遥远。如果放在今天,就会成为汽车业中的天大新闻。

以商用车展出为主的首届上海国际车展在国人的记忆里,那是一个国内与国外汽车品牌平分秋色的展览,本土汽车的声势要远胜于境外的汽车。那时还能看到上海、红旗、北京吉普等的小车品牌和蔚为壮观的客车品牌排成方阵。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还坐着红旗牌轿车陪同土耳其总理参观车展。

     在这次展会上,人们终于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认识到装备工艺的重要性,开始思考由卡车生产过渡到轿车生产的准备,较为完整地引入了现代汽车制造技术的体系和理念。由此对长期以来靠手工或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客车和改装业)进行了反思,同时对汽车产业提出了“集中度“的概念,呼吁整治散、乱、差,对“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发展模式在业内已取得了较一致的共识。

    从1985年开始,国家确定“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同时,国家又确定了通过发展轿车工业来振兴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开始把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轿车及零部件工业上来。

    客观地说,首届上海车展还是个针对汽车行业性质的专业展览。展品内容偏向于制造和装备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车展是不对外开放的,由各地汽车协会,工程学会和厂家组织参观,社会上的人士要看还得向熟悉的厂商讨票子参观。后来呈供不应求的状态,出现了黄牛倒票现象。使原来赠票的参观卷,变成了倒爷手里的钞票。

   “车展之所以吸引人,还是汽车是人人喜欢的物质体现。”有关人士分析,从纯专业的角度看,看门道还是看汽车零部件和生产制造装备,但这些恰恰是最枯燥和乏味的,而整车的诱人,就在于与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换句话说,车展也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的展示。当时排队领资料成了参观展会最亮丽的风景。无论是大人小孩,看到漂亮的产品说明书都把它看作了能挂在家里的“挂历”,贴在墙上的最爱,或是在写字台玻璃板下的时尚。实际上这与专业一点都不搭界。我曾问过积攒了不少汽车产品说明书的人,这些有用吗?回答是,没有用,但好看。反映了普通人对于汽车拥有的梦想和追求,即便是老人也不放弃,那就不用说年轻人了,看车展的疯狂达到了发烧友的地步,被感染的小孩也加入了这股狂潮之中。

    时隔十年,1995年,上海车展成了名副其实的成果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大众推出一款桑塔纳2000。一位台湾的同道惊呼,大陆仅用十年不到的时间就研发出了如此精美的车型表示钦佩。他说,台湾搞汽车几十年了,还拿不出像样的一部本土车企生产的汽车。这是“历史的跨越”,是继1991年上海大众如期实现桑塔纳国产化成果展的续篇。后来笔者注意到,上海车展成了展示每家厂商的成果的一个大平台,大家意识到车展是展示企业实力最好的机遇。这种认识是受过去计划经济延续下来“报喜思维”的延续,至今也能看到这种痕迹不时出现,只是被大大地淡化了而已,转变为话语权的参与。

    (本文待续)

                                                                                    201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