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的典故。你要向南走,路人告诉你方向反了,可你解释你的车很好、马很好,马夫很好。这些“细节”越好,你不越是远离目的地吗?
在解放战争后期,三大战役之后,林彪率领四野南下,以消灭国民党白崇禧的主力军队。然而,无论是汉浔渡江战役、宜沙战役还是湘赣战役,林彪的诱敌和近距离包围的策略避暑始终未能奏效,白崇禧的主力一溜再溜。为此,林彪惆怅不已。而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时刻关注着南方展现,他担心精于战术的林彪在战略上偏离自己制定的远距离迂回包抄的作战方针,于是给林彪发电文:和白崇禧作战,无论白部在何处,均不要采取浅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该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会白崇禧的临时部署而远远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可以说,毛泽东不愧为军事战略家,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仅仅盯着白崇禧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结果越是想一鼓而下越是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在国民党内部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白崇禧的心态与林彪一样,昼夜不眠地关注着对手,琢磨着对方的排兵布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拔营起寨。在林彪与白崇禧像斗鸡一样对峙的时候,毛泽东发现了他们共同的毛病:明于微而昧于巨,专心于战术较量而忽略了战略制胜。于是,林彪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
生活、战争如此,企业经营管理更是如此。对企业来说,首先要战略制胜,其次是策略制胜。战略是方向,策略是细节,战略是第一位的,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注重策略、手段、管理等细节因素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不注重战略,仅仅在细节上作文章,很可能是平时“忙忙碌碌”,最后“碌碌无为”。其实,企业的运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各种要素缺一不可,发现哪方面是“短板”,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补齐”,使企业各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要成功,必须是“万事俱备”;要失败,一个小小的“欠东风”就足够了。你会发现,在现实的企业中,成功的企业是一样的,而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幸”。我国很多企业在产品上、技术上、质量上、服务上等方面可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的转型和变化却无动于衷,结果只好最后无可奈何地退出市场。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所以,企业必须确立系统决定成败的理念,首先把战略方向搞对,然后在细节上作文章。